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正文  

非淋菌性尿道炎233例病原体及支原体药敏分析

ndidia,Cd)和普通细菌学培养,而且对支原体进行药敏试验,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来自我院性病门诊。男161例,女72例,平均年龄(26±7)岁(19~55岁)。患者均被确诊为NGU,即患者有性生活混乱史及尿道炎症状,但尿道口分泌物淋球菌涂片或培养均阴性。所有患者自发病至检查期间未用过药物治疗。
    
  1.2 检测方法
   
  1.2.1 标本采集 用消毒棉拭子,男性插入尿道2~3cm,女性则插入宫颈1~2cm,停留10~30s后缓慢旋转1周并取出含有柱状上皮细胞的棉拭子。
   
  1.2.2 试剂和方法 所有患者分别做衣原体抗原检测及支原体、念珠菌和细菌培养。支原体的培养和药敏采用广东珠海浪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支原体培养鉴定及药敏成套试剂盒。培养鉴定按试剂盒操作说明书严格按步骤操作,棉拭子插入培养液中充分振荡并在瓶壁挤干棉拭子,将混有标本的培养液100μl加入培养孔中,加矿物油1滴,在(36±1)℃的条件下孵育,于20~24h和24~48h后分别记录Uu和Mh结果,Uu或Mh培养基分别显红色而澄清者判断为Uu阳性和Mh阳性,并用12种抗生素做药敏试验。沙眼衣原体检测采用“立明”衣原体抗原免疫快速测定法(C-C快速法)。念珠菌用沙氏培养基培养,而细菌培养采用血平板培养基。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10.0for Win-dows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病原体分析 233例NGU患者共培养出371株菌株,其中细菌培养出表皮葡萄球菌5株、大肠杆菌12株、A型链球菌3株、肠球菌3株,检测结果表明NGU患者的病原体主要为支原体、衣原体。见表1。
    
  表1 NGU患者单一菌种感染情况(略)
    
  2.2 NGU混合感染情况 混合感染率达到44.74%;其中以Uu合并Mh的情况最为明显,达到20.21%,占混合感染的45.17%左右;其次为Ct合并Uu感染,达到9.43%,约为混合感染的21.08%;而3种或以上病原体感染率4.58%,占混合感染的10.24%。结果表明NGU患者存在较多的多种菌种感染情况。见表2。
    
  表2 NGU患者混合感染情况(略)
   
  2.3 支原体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支原体的耐药情况较为严重,其中大部分菌株对四环素、乙酰螺旋霉素、红霉素耐药,耐药率达70%以上;较多的菌株对罗红霉素、强力霉素、美满霉素、交沙霉素耐药,耐药率达23%~55%,而大部分菌株对左氧氟沙量、阿奇霉素、克拉霉素较敏感,耐药率均在15%以下。
  表3 支原体阳性患者耐药情况 (略)
    
  注:TET四环素(8mg/L),ASP乙酰螺旋霉素(4mg/L),ERY红霉素(4mg/L),ROX罗红霉素(4mg/L),DOX强力霉素(8mg/L),CRA左氧氟沙星(4mg/L),OFL氧氟沙星(4mg/L),SPA司巴沙星(4mg/L),MIN美满霉素(8mg/L),JOS交沙霉素(8mg/L),AZI阿奇霉素(4mg/L),CLA克拉霉素(4mg/L);括号内表示支原体药敏各药浓度

  3 讨论
    
  NGU是指由淋球菌以外的其他病原体,主要是沙眼衣原体、尿素分解支原体所引起的尿道炎。本病目前在欧美国家已超过淋病而跃居性传播疾病首位。我国病例亦日益增多,成为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感染呈复杂化趋势,如果治疗不彻底,可引起男性不育、宫颈炎、附件炎等并发症。本研究发现支原体是主要病原体,其中解脲支原体达52.56%,与国内报道相近 [1] ,而且混合感染情况严重,达44.74%,比国内报道增多 [2] ,而且3种或以上病原体混合感染的情况也不容忽视,达4.58%。这些结果表明支原体和衣原体仍为NGU的主要病原体,并提示临床上久治不愈,又无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载银蒙脱石抗菌剂的制备及其抑菌性能
    去甲基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急性非
    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64例临床
    克拉霉素分散片治疗非淋菌性尿道 宫颈
    洁康手术消毒剂杀菌性能和毒性观察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9例分析
    克拉霉素分散片治疗非淋菌性尿道 宫颈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对细菌性败血症的临床
    胎儿纤维连接蛋白与细菌性阴道病和绒毛
    贵阳地区妇科门诊细菌性阴道病发病情况
    妇炎灵胶囊合并罗红霉素缓释片治疗非淋
    以双侧乳房包块为首发症状的急性非淋巴
    广西学校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疫情特点及其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