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obiliary drainage,ENBD)最早应用于临时解除胆道梗阻,但人们渐发现鼻胆管可替代胆总管探查中T管的引流作用,并可行胆管切口一期缝合[1]。我院从2004年起以鼻胆管代替T管作引流并行胆道切口一期吻合,与常规T管引流比较发现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取得很好的实用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行ENBD治疗265例,其中56例行鼻胆管引流+腹腔镜或开腹胆道探查+胆管一期缝合。患者入选条件:①结石胆道梗阻致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病情危重,只行ENBD后不愿再次内镜治疗者6例。②胆总管巨大或多发结石,估计内镜取石困难者15例。③其他因各种原因内镜取石不成功者29例。④<30岁患者,为保留乳头括约肌功能者6例。其中男19例,女37例,年龄18~82岁,平均年龄56.2岁。同期直接行胆道探查+T管引流者42例,其中男12例,女30例,年龄23~79岁,平均年龄52.5岁。
1.2 方法
本组56例均有胆道探查指征。先在局麻或静脉麻醉下插入十二指肠镜,寻找到十二指肠乳头,选择性胆管插管,抽取胆汁后注入20%碘海醇行胆管造影(ERC),检查并明确胆管解剖结构及确定胆管结石是否存在、结石大小、数量及位置。病情危重或结石巨大、多发及<30岁的患者,直接放置鼻胆管引流。部分取石未成功时也放置鼻胆管引流。择期行腹腔镜或开腹胆道探查,术中应用胆道镜取石,并检查肝外胆管结石是否取干净。保留鼻胆管于原位,胆管切口一期缝合,鼻胆管逆行注入生理盐水检查切口有无渗水,文氏孔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术后7 d左右行鼻胆管造影,无结石残留或造影剂渗漏,拔出鼻胆管。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和?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胆道探查前肝功能的改善
ENBD鼻胆管引流后,患者肝功能恢复迅速,胆道探查前肝功能与入院时及T管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两组胆道探查前后并发症的比较
ENBD组胆道探查术前行内镜治疗可引起相关并发症,与(T管+CBDE)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两组并发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住院时间的比较
ENBD组住院时间明显低于T管组(P<0.01)。见表3。
3 讨论
ENBD早期作为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的手段之一,鼻胆管起解除梗阻、临时引流的作用。胆总管结石目前最适宜的治疗方式就是内镜下胆总管取石术,但不是每例患者都能成功或适宜取石,部分患者因为病情特殊或不能长时间耐受而行ENBD,鼻胆管作为过渡性的治疗措施。鼻胆管可减轻胆道压力,并降低黄疸、控制炎症及改善患者的肝功能甚至全身情况,提高患者的手术耐受力,降低并发症的风险。该病例ENBD组胆道探查手术前患者AKP、AST、ALT、TBil、DBil明显下降,与入院时及常规T管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术前肝功能改善明显, 提高了手术耐受力。对年老体弱、病情危重患者,胆道探查前使用鼻胆管作用更明显,能使患者平稳渡过危险期,再延期手术,增加手术彻底性,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2]。ENBD组中6例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术后仅1例切口感染;而常规T管组中5例,术后2例肺部感染及1例急性肾功能不全,尽管未有一例死亡,但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危险程度明显高于ENBD组,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1 常规T管在胆道探查中的应用及其优缺点
胆总管切开探查后胆道放置T管引流是传统经典的胆道手术方式,也是临床上胆总管结石最常采用的术式,其疗效被广大外科医师所公认。尽管许多学者进行胆管一期直接缝合,也取得不错的效果,然而胆总管一期缝合的适应证目前并未统一[3],术后出现并发症处理困难。放置T管的目的为了引流胆道进行减压,防止术后早期因胆道炎症、乳头部痉挛水肿、胆道黏膜损伤出血和血凝块形成、胆道残石等影响胆道流畅而发生胆漏。T管确实起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