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duct injection can establish a simple and reliable SAP with clinical pathogenesis on rats.
Key words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model, animals; biliopancreatic duct; puncturing; rats
临床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因其除了胰腺自身发生出血、坏死、白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外,往往伴有心、肺、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伤,从而导致较高的死亡率。因此建立一种病变符合临床特征、稳定的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模型,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治疗研究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实验旨在总结前人制作大鼠SAP动物模型的基础上,探索一种操作简单,病变符合临床特征,而又稳定的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模型制作方法。
1 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分组
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质量200~240 g,温州医学院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成对照组(C组)和模型组(SAP组),每组按1、3、6、12、24 h各6只。
1.2 动物模型制作方法
术前大鼠禁食12 h,自由饮水。2%戊巴比妥钠(剂量60 mg/kg),腹腔注射进行麻醉,大鼠麻醉后,剑突下正中切口进入腹腔,暴露十二指肠和胰头部,确认胆胰管及肝门部胆总管。手术灯光下,胆胰管呈灰白色直径约1 mm的细管状,全长被粉红色的胰腺组织所包绕,且其并非垂直开口于十二指肠,而是先在系膜缘肠壁内向肠远端斜行约3~5 mm后,通过膨大成喇叭形的十二指肠乳头开口于十二指肠降部。用左手食指垫起十二指肠降部,在灯光透视下顺着胆胰管走向仔细辨认肠管壁内潜行的灰白色喇叭形乳头,于其开口略偏下对系膜缘肠壁上选一无血管区,用5号皮试针头戳一小孔,当针尖进入肠腔后,有一明显突破感。通过此孔置入一钝头5号皮试针(由5号皮试针头在砂轮上磨平针尖而成),针管前端贴着系膜缘肠壁向乳头开口方向缓慢滑行,滑行过程中持针的右手有一定的阻力感,当经乳头开口探入胆胰管内的一瞬间,阻力感完全消失。顺其走行继续推进约8~10 mm后,用两枚显微血管夹临时夹住胆胰管穿刺针处,同时用一枚显微血管夹临时夹住肝门部胆总管,以防注射牛磺胆酸钠时液体流入十二指肠和肝内胆管。用1 ml注射器以0.05 ml/min匀速向胆胰管内推注5%牛磺胆酸钠(剂量1 ml/kg)。注射完毕后,撤去针头,继续阻断胆胰管上下端5~10 min,观察到胰腺出现明显充血、水肿,点状或片状出血后(见图1),移去显微血管夹。用6个“0”丝线荷包缝合肠壁穿刺孔,逐层关腹。与模型组相比,对照组只行经十二指肠乳头逆行胆胰管穿刺一次,未向胆胰管内注射任何液体。大鼠术后均皮下注射生理盐水20 ml/kg,以补充术中丢失水分,并分笼安置大鼠,禁食,不禁水。
1.3 观察指标
术后观察大鼠生存状态,统计各组死亡率。分别按1、3、6、12、24 h将存活大鼠麻醉后开腹,采集腹水量,并经下腔静脉采血留取血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淀粉酶(AMY)、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取胰腺标本予10%福尔马林固定后制作石蜡切片,进行光镜病理组织学观察,并按照Schmidt[1]评分标准进行病理严重度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软件,数据以x±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大鼠生存状态、死亡率、腹水指数和血清淀粉酶水平变化及Schmidt评分
麻醉清醒后,模型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精神状态差,活动明显减少。SAP 24 h组于术后12~24 h死亡1只,其余各组均无死亡。模型组各时间点腹水量、血清淀粉酶水平及胰腺组织Schmidt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各项数值呈一稳定的动态变化。具体见表1。
2.2 胰腺大体病理学改变
SAP组术后1 h:胰腺充血水肿体积增大,散在片状出血改变,腹腔可见少量淡红色腹水;术后3 h:胰腺轮廓模糊,呈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