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的血管(供血动脉),亦被认为是FNH的一个特征征象[4]。
FNH呈不典型表现(包括病灶多发、存在假包膜、无中央瘢痕、动脉期不均匀强化)的机会并不少见,常需要与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肝转移瘤以及肝腺瘤等鉴别。病灶边缘见假包膜1例,表现为延迟扫描病灶边缘见线样低密度影。据郑列等[5]报道,病理证实在病灶与肝实质分界处存在纤维分隔,其内见炎性细胞浸润,同时病灶邻近肝细胞轻度受压。随着病灶的增大,病灶边缘更容易出现假包膜,假包膜不可视为恶性征象。FNH多呈“快进慢出”的增强方式,而HCC多呈“快进快出”的增强方式;多数FNH中央见低密度瘢痕区,瘢痕延迟增强,HCC内多见片状不规则低密度坏死区,无增强;HCC可见门脉癌栓及淋巴结转移等恶性肿瘤征象,而FNH无此征象。FNH大多没有肝炎、肝硬化病史,且肝功能基本正常,而HCC患者则相反。血管瘤增强方式与FNH不同,典型的血管瘤增强方式为早期周边呈结节样或环状增强,逐渐向中心充填,延时呈等密度或高密度充填完全,而FNH动脉期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除中央瘢痕外)。部分不典型血管瘤与FNH CT图像鉴别困难时,MRI有利于二者鉴别,血管瘤T2图像呈典型的明显高信号,称为“灯泡征”。肝转移瘤常有原发肿瘤病史,且为多发,增强特点为动脉期周边环状增强,逐渐向中央充填,呈典型的“牛眼征”。肝腺瘤为肝内少见良性肿瘤,有出血及恶变倾向,多主张手术,FNH与腺瘤的CT表现甚为相似,有否长期服用避孕药史和急腹痛史,可供鉴别参考。腺瘤病灶边缘有时可见到环形透亮带。FNH含有枯否氏细胞,故行99mTc胶体硫扫描,如病灶内有浓聚,支持FNH诊断[6]。
总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能较全面地显示FNH的病理特征及血供特点,对大多数FNH能作出正确诊断,对于部分不典型病例,可结合B型超声、MRI、核素扫描及血管造影等,有利于提高FNH诊断正确率。
【参考文献】
[1] 黄国鑫,徐坚民,孙黎明,等.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和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4(2):104-107.
[2] Di Stasi M, Caturelli E, De Sio I,et al. Natural history of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of the liver:an ultrasound study[J]. J Clin Ultrasound,1996,24(7):345-350.
[3] 周康荣. 中华影像医学肝胆胰脾卷[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9.
[4] 刘方颖,张雪林,商健彪,等.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多种影像学表现分析[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8):699-702.
[5] 郑列,吴沛宏,沈静娴,等.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不典型螺旋CT征象分析[J]. 国际肿瘤学杂志,2006,33(4):310-313.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