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 共检出9个病灶,7例为单发病灶,1例2个病灶。CT平扫病灶均呈低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 4个病灶周边见增粗、扭曲的供血动脉;4个病灶见中央疤痕;门脉期病灶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延时期病灶呈稍低密度;4个病灶的中央疤痕均延时增强。结论 多层螺旋CT能够显示FNH的病理及血供特点,能对大部分FNH在术前作出正确诊断。
【关键词】 肝脏 局灶性结节增 螺旋CT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是一种肝脏少见的良性占位性病变,其病因尚不明确,无恶变倾向及并发症,临床确诊率不高。笔者对2003年1月~2007年4月我院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FNH的多层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其诊断水平。
1 材料和方法
本组8例FNH患者,其中男2例,女6例,年龄为19~60岁,平均年龄为38岁。右上腹胀痛3例,余5例均无明显症状,B超体检发现肝脏病变而行CT检查。所有患者均无乙肝病史,AFP等实验室检查正常。8例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加增强。
使用PhilipsMx8000螺旋扫描机或16层东芝Aquilion螺旋CT机,扫描条件为120~140 kV,250~280 mA,矩阵512×512,轴位扫描层厚5~8 mm,重建层间距3~5 mm,螺距1.0~1.2。CT增强采用Ompaque,300 mgI/ml,80~100 ml,采用高压注射器单相注射,速率为3 ml/s,经肘静脉注入对比剂后25~30 s行动脉期扫描,70~80 s时行门脉期扫描,2~4 min行延迟扫描。
2 结果
8例FNH患者中,7例单发,1例多发(2个病灶),共发现9个病灶。3 cm以下病灶2个,3~5 cm 病灶5个,6 cm以上病灶2个;左叶病灶4个,右叶病灶5个;平扫均呈低密度(见图1),密度均匀病灶7个,密度不均匀病灶2个。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有明显强化,均匀强化病灶7个,不均匀强化病灶2个,其中4个病灶内可见裂隙状中央瘢痕(见图2),4个病灶的中央瘢痕均延时强化(见图4);门脉期等密度病灶7个(见图3),稍高密度病灶2个。延迟扫描均呈低密度。本组病例中4例动脉期病灶周边见增粗、扭曲的供血动脉,病灶均大于 3 cm。1例病灶边缘见假包膜(见图4)。
3 讨论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为肝脏少见的良性占位病变,常位于肝包膜下,多为单发,呈圆形,边界清楚,大小差别较大,一般直径1~8 cm。FNH是正常肝细胞对先天性或获得性异常血管的反应性增生,病灶中除有异常血管外,还有正常的肝细胞、kupffer氏细胞、胶原基质、胆管及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本病最大的病理特点是以星状纤维瘢痕组织为核心,向周围呈辐射状分布的纤维组织分隔形成蜂房状结构,瘢痕组织内见增生的胆管和粗大变异的血管,有的血管内膜增生致血管腔狭窄,甚至闭塞[1]。周围肝组织受压萎缩可形成纤维包膜。实际上FNH并非真正的肿瘤,无恶性变,故术前明确诊断非常重要。如果术前能明确诊断,可以使患者免于手术。据Stasi等报道[2],长期随访FNH患者,部分患者病灶可以缩小,甚至消失。
FNH典型的CT表现为平扫呈等低密度,中央瘢痕呈星芒状低密度,动脉期除瘢痕外呈显著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强化程度下降,为等低密度,而中央瘢痕出现延迟强化,部分病灶还可以显示供血动脉,位于病灶中心或周边,粗大而扭曲[3]。本组病例所有病灶增强扫描动脉期均有明显强化,7个病灶均匀强化(除瘢痕组织外),另外2个病灶不均匀强化。其中4个病灶内可见裂隙状中央瘢痕,4个病灶的中央瘢痕均延时强化。本组病例中4例动脉期病灶周边见增粗、扭曲的供血动脉,病灶均大于3 cm。目前,动脉期病灶的中央或周边出现明显增粗迂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