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
1994年7月~2006年2月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721例,其中手术中行腹腔引流157例(21.8%)。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7例,男41例,女116例,年龄26~69岁。术前诊断慢性胆囊炎并胆囊结石127例,其中胆囊萎缩11例;急性胆囊炎8例;胆囊息肉样病变22例。术中见Calot三角区解剖关系不清14例,术中胆囊穿孔21例,Calot三角区出血或胆囊床渗血较多20例。
1.2 腹腔引流管的放置方法 将腹腔引流管(0.8cm乳胶管或0.5cm硅胶管)修剪后,经剑下SX套管将引流管送入腹腔,从右侧AA套管引入夹持钳夹住引流管远端,同套管一起拉出腹壁外,再经SX套管放入手术钳将引流管近端放至胆囊床下、温氏孔旁。
1.3 结果 本组病例,15例术后引流液为胆汁,其中6例术后第1天引流量50~150ml,第2天无明显胆汁引出,无腹痛、黄疸、发热,经复查B超无腹腔积液后,于术后第4天拔管,1周出院。3例引流胆汁持续1周,液体量逐日减少,至无液体引出后2天,复查B超无腹腔积液,无腹痛、黄疸、发热拔管,术后16天出院。2例引流胆汁量>200ml/d,伴腹膜炎,于术后第1天剖腹探查,证实为右肝管损伤及高位胆总管横断伤各1例,行右肝管修补,“T”管引流术与空肠胆管Roux-Y吻合术治愈。5例引流液为血性液体,其中1例引流量>20ml/h再次剖腹探查,证实为腹壁胆囊动脉活动性出血,余4例经引流1~3天后拔管。79例引流液为淡红色液体,引流量20~100ml/d,1~2天后拔管。全组无并发腹腔脓肿。
2 讨论
2.1 腹腔引流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地位 腹腔引流可使术野的积液、积血、积脓等排出体外,防止感染扩散,帮助术后患者的恢复,此外通过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量可诊断腹腔内胆漏和出血[1]。笔者主张在可放可不放的情况下,应该选择放置腹腔引流,有利于早期发现术后出血、胆漏、胆管损伤等并发症,对保证手术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2.2 腹腔引流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指征 笔者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腹腔引流的指征如下:(1)困难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急性炎症或慢性炎症粘连严重,胆囊三角区解剖不清或粘连致密分离困难者;(3)急慢性胆囊炎,胆囊及邻近组织充血、水肿明显,并有少量渗血,尤其是靠近肝外胆管处组织渗血,使用点凝止血有一定危险者;(4)胆囊管夹闭不满意,胆囊积脓,破损有污染者;(5)胆囊动脉显示不清,或术中出血或胆囊床渗血较多,或疑有内脏损伤者。
【参考文献】
1 陈训如.腹腔镜手术的并发症与对策.云南: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