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脂肪肝发病趋势及超声检查对脂肪肝的诊断应用。方法:选择2007年12月~2008年2月对25~55岁健康体检人群进行肝胆脾B超检查,男1035例,女116例。使用ALOKA-SSC-ssc 298型,HP-5000型超声诊断仪,3.5~5.0MHz探头,要求受检者当日空腹。结果:经B超诊断脂肪肝者391例,男361例,女24例,脂肪肝的发病率为33.96%。结论:脂肪肝发病呈上升趋势,应予早期干预。
【关键词】 脂肪肝 肝胆脾B超声 早期干预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2月~2008年2月收治健康体检人群进行肝胆脾B超检查1151例,男1035例,女116例。年龄25~55岁。
方法:使用Aloka-SSC 298型,HP-5000型超声诊断仪,3.5~5.0MHz探头。要求检查当日空腹,经患者右上腹对其肝胆脾进行检查。
结 果
经B超诊断为脂肪肝者为391例,男367例,患病率31.88%,女24例,患病率2.08%。总患病率33.96%。该结果与2006年3月6日抚顺市新抚区第三医院佟卫华所调查462例健康体检人群分析报告的脂肪肝发病率30.05%提高,与2007年6月第14卷第2期《超声临床杂志(中文版)》上海宝钢体检中心黄菊华的调查45 285例健康体检者脂肪肝发病率18.7%有所升高。
讨 论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酒、运动不足、高热量食物的摄入以及遗传等因素的影响,脂肪肝的发病有增高的趋势,尽早干预正在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脂类在肝内畜积超过肝重的5%或组织学上50%以上的肝实质被脂肪化时均可称为脂肪肝。轻度脂肪肝内脂类含量为肝重的5%~10%,中度为10%~25%,重度为>25%。脂肪肝的超声表现:肝组织回声细腻增强,后方回声衰减,肝静脉显示欠清晰。脂肪肝可由许多因素引起,包括单纯性肥胖、营养不良、DM、酒精中毒、高脂血症等,此外,内分泌障碍、接触有毒化学物质、激素类药物、妊娠、小肠分流术后、长期肠外营养、化学治疗后及放射性肝炎等也可引起脂肪肝。本组调查资料中男性饮酒者相对较多,与其职业倒夜班后饮酒,运动不足有关。长期大量饮酒肝内还原型辅酶Ⅰ(NADH)值相对增高,NADH增多有抑制线粒体三羧酸循环的作用,从而使肝细胞对脂肪酸的氧化能力降低,可引起脂肪在肝内堆积而发生脂肪肝。NADH增多可使细胞代谢中的乳酸增多,后者对肝内脂肪变及胶原形成等有促进作用。NADH增多,使线粒体增加对NADH的再氧化,致耗氧过多。肝细胞因缺氧而易于发生坏死和纤维化。在酒精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乙醛具有强烈的生化反应和毒性,可影响肝细胞膜的性状及抑制肝细胞合成蛋白的分泌排出,嗜酒者常有的营养不良,尤其是蛋白质的缺乏,使肝内氨基酸及酶类减少,促进酒精的毒性作用。必需脂肪酸的减少,进而使肝内TG转运困难,血中TG明显增高,使肝重量减少,减少的重量由脂肪补偿,所以TG增多是引起脂肪肝的主要因素。磷脂是合成脂蛋白的必需材料,如果磷脂缺少必将引起脂蛋白的合成与输出,TG的增高又与磷脂及必需氨基酸的增多有关,而加速脂肪肝的形成[1]。目前治疗脂肪肝最简单的方法是积极的有氧运动,其次是药物治疗(他汀类药物在此方面具有其独到的作用)。
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近年脂肪肝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向低龄化发展,与脂类代谢异常相关的一系列疾病如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肾脏疾病等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超声检查仍为首选的、无创的、简单易行、可重复检查且费用相对低的检查方法,及时为临床提供了早期诊断的必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立欣.老年脂肪与血脂关系探讨.临床荟萃,1995,10(10):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