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无显著改变,究其原因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有些终末期肝硬化患者术前不增高(如胆酶分离者);②植入肝脏在切取、保存和植入过程中有热缺血损伤、冷缺血损伤、手术损伤等等,导致植入后即释放出大量ALT和AST,所以术后1周内患者ALT和AST都很高;③排异反应、并发症等也会引起ALT和AST的较大波动。因为上述原因,ALT和AST的数据离散程度很大,但就个体而言,ALT和AST的变化与患者肝脏功能密切相关,是很有效的指标。
移植后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很高,本组8例患者并发肾功能不全,发生率为72.3%,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多数患者术前有功能性的肾功能不全;二是无肝期阻断下腔静脉回心血流,肾脏静脉回流障碍。但这些原因造成的肾损害都是功能性的,很快能恢复。本组患者BUN及Cr术后即开始上升,3d达到高峰,7d恢复到正常值,1d时Cr就已经显著高于术前了。本组8例肾功能不全患者,7例治愈,1例因同时出现多种并发症,未能治愈。主要治疗措施是扩张肾血管、利尿和保证血容量,严重者行血透治疗。黄祖发等[1]也报道,肝移植后早期Cr均升高。
在肝移植的近期脾脏体积变化不明显,彩超显示脾脏上下径、肋间厚度、脾门处脾静脉直径,术前和术后1月无显著差异。虽然肝移植后,门静脉血回流通畅,门静脉压力下降,门静脉高压症应该解除,但在短期内,已经严重纤维化的脾脏不可能有明显的缩小,扩张的门静脉也不可能显著回缩。肝移植后近期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含量也无显著增高。血小板呈起伏变化,术后当天即升高,我们考虑与术中输注外源性血小板有关;术后2d显著下降,与停止输注外源性血小板、脾脏破坏血小板的作用尚未缓解有关;术后7d血小板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14d显著高于术前,术后21d达到正常值,说明术后7d左右,脾脏破坏血小板的作用已开始缓解,21d左右脾脏破坏血小板的功能已与正常人相当。本资料仅统计肝移植后1月内脾脏及功能的变化,预计随着时间的延长,脾亢进一步缓解,脾脏体积也会缩小,我们将继续这方面的观察,同时进一步检测脾脏的免疫功能等指标。
综上所述,肝移植后,球蛋白是一个比较快速而有效的指标,能较好地反应植入肝脏的功能;凝血酶原时间也能快速地反应肝脏的功能;早期肾功能不全发生率高,但能迅速恢复;血小板呈下降后逐步恢复到正常的变化过程。
参考文献
[1]黄祖发,杨文龙,朱晒红,等.原发肝移植后肾血流动力学研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4,13(3):209211.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