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胆囊切除术,腹腔镜; 胆囊肿瘤; 意外胆囊癌
早期胆囊癌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诊断困难。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普及,以及胆囊切除指征的放宽和病例的增加,LC意外胆囊癌(unsuspected/unexpected gallbladde carcinoma,UGC)的发生率也呈增加趋势。我院近年收治的5例UGC,现就诊治情况做一探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2-2006年,收治了5例UGC病人,其中男1例,女4例;平均年龄56岁。2例在其它医院行LC手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胆囊癌(病理分型不详),术后未做进一步治疗,1例术后1年半,另1例术后3个月,因腹痛、黄疸来我院诊治,明确诊断为胆囊癌广泛转移,失去再次手术机会,病人及家属均放弃进一步治疗。我院手术的3例病人,术前诊断为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
1.2 术中所见及手术情况
在我院行LC手术的3例病人,胆囊均呈慢性炎症改变,内均有多枚结石,其中最大一枚结石直径约为2.5 cm。此3例病人均常规行LC,术中无胆囊破溃及胆漏,均完整取出胆囊。术后切开胆囊检查,其中1例怀疑为胆囊癌行术中冰冻病理切片明确诊断,立即中转开腹行胆囊癌根治性手术。
2例术后常规病理报告为胆囊癌,LC术后1周再次行开腹手术。1例行胆囊癌根治术,另1例开腹后探查,发现肝门部、剑下切口及肝脏表面均发现癌肿结节,术中征求家属意见,放弃根治性手术,行经皮腹腔内化疗泵置入术,为术后行腹腔内化疗作准备。
1.3 术后处理
在我院行LC手术的3例病人,病理报告均为高分化性腺癌,伴腹腔内广泛转移的病人,术后每月行5-FU250 mg加NS 20 ml,经化疗泵行腹腔内化疗,共行3次。
1.4 治疗结果
术中中转开腹行根治性胆囊癌切除手术的1例病人,术后随访至今(11个月),病人健康,目前尚无复发表现。另2例在我院手术的病人,术后6个月之后均失访。外院行LC的2例病人,出院后即失访。
2 讨论
胆囊癌是常见的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有报道,胆囊癌的发病率占全部癌肿的0.76%~1.2%,占全部胃肠道腺癌的20%[1]。胆囊结石病人中有6.3%~15%合并胆囊癌[2]。有学者报道胆囊癌病人约57%合并胆囊结石[3]。LC术中及术后UGC,发生率为0.17%~0.84%[4]。
胆囊癌病人因有胆囊结石等疾病症状掩盖,术前早期明确诊断率很低,而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是提高胆囊癌治疗效果的关键。胆囊癌病人从出现症状开始,平均生存时间约为半年,明确诊断后1年死亡率约80%,5年生存率约4%[5]。有学者总结分析52例原发性胆囊癌诊治体会,认为早期胆囊癌征象包括:(1)胆囊壁局限性增厚,囊壁不规则;(2)胆囊腔内充满息肉样肿物,不规则;(3)胆囊内的占位不随体位的改变而移动;(4)大于1 cm 腺瘤样病变;(5)区域淋巴结肿大[6]。还有学者认为,年龄大于70岁、钙化胆囊、结石病史长、胆囊壁增厚,应高度警惕胆囊癌的发生[7]。
一旦发现UGC,我们认为:对于早期胆囊癌(仅侵犯黏膜或肌层),术中胆囊完整切除,无胆漏及胆囊破裂,仅行LC已经足够,这时再中转开腹行根治性切除并不能增加实际的益处,还有可能增加并发症。有文献报道,仅侵犯黏膜和肌层的早期胆囊癌施行单纯性胆囊切除术,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100%[4]。如果为侵袭性肿瘤,癌肿侵及浆膜下层,或虽肿瘤局限于胆囊壁但与肝脏靠近,或虽为原位癌但术中胆囊分破也会造成肿瘤种植,则应该中转行根治性手术。根治性手术包括切除肝脏的胆囊床,有时要切除部分胆管及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清扫,疗效优于单纯胆囊切除术。当癌肿侵及胆囊全层甚至肝脏时,可行扩大根治切除,但只有很少部分病人可以延长生命。
LC术后病理报告为胆囊癌,是否再次行根治性手术,目前意见并不统一。由于可能出现腹壁切口肿瘤的种植(如本组中的1例病人,术后1周再次手术,发现腹壁、肝门已广泛种植转移,已失去二次手术根治的机会),因此这个问题成为目前争论的焦点。有学者对一组病例总结后,认为早期(T1s 和T1)病例LC已足够,对T2和T3期病例应再次开腹行根治手术(胆囊床切除和淋巴结清扫)[8]。
由于胆囊癌的淋巴转移首先累及胆囊三角及沿胆总管分布之淋巴结,位于胆囊颈或胆囊管的癌肿,因邻近胆囊三角,不论肿瘤侵犯至胆囊壁的哪一层,均应行根治切除术,并强调行肝和十二指肠韧带周围淋巴结的清扫。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