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EST。EST死亡率据文献报道为0.5%~1.0%,后期并发症如胆管狭窄及反流性胆管炎等[2]。因此,外科医师和内镜医师对这种治疗方法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本组病例采用的LCDE与传统手术比较具有损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等特点,随着腔内缝合打结技术的改进,具有一定经验的腔镜医师通过训练,大多都能顺利完成这种手术,且安全可靠。
3.3 胆管引流问题
3.3.1 腹腔镜胆道切开取石后放置T管引流,沿袭了传统的胆道手术方式,由于腔镜手术腹内脏器组织很少发生粘连,T管周围难以形成窦道,拔T管时间较传统方法大大延长[3,4]。有报道在术后38~60 d时拔管发生胆汁性腹膜炎者[5,6]。因此,没有微创的优点,应尽量少采用。本组采用术前放置鼻胆管引流,代替T管取得满意效果。
3.3.2 腹腔镜胆道切开一期缝合不放置引流的问题。有作者认为,腹腔镜下放大10~15倍,缝合仅在切口边缘1~1.5 mm进行,加之胆道扩张术后不会形成狭窄,纤维胆道镜的应用又减少了术后残石的发生率,术后胆漏的发生应该较少[1]。但由于Oddis扩约肌术后会发生充血水肿,术后胆压可增高,胆漏的危险仍较大。笔者医院曾作过4例开腹胆总管切开一期缝合术,术中胆道下端均可顺利通过6号探条,证实胆总管下端通畅良好,但仍有2例发生胆漏,发生率50%。
3.3.3 胆囊管置管引流胆道一期缝合术。有作者用细输尿管通过胆囊管置入胆总管作引流,胆囊管用丝线结扎,术后7~15 d拨管。该方法可靠,较鼻胆管引流经济,但对较细的胆囊管不适用。本组亦未采用这种方法。
三镜联合即利用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联合应用完成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一期缝合,术前利用十二指肠镜安放鼻胆管引流,在腹腔镜下切开胆总管,利用胆道镜进行胆道探查、取石,取净结石后一期缝合胆总管。此方法避免了胆道功能的紊乱及电解质失调,加快了机体的恢复,减少了住院天数,是目前治疗该疾病创伤较小的方法,在掌握了腔镜下缝合结扎技术后临床上可作为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和华,李国祥.微创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进展[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6(1):70.
[2] 何国杰,姚礼庆,高卫东,等. 内镜在治疗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2002(1):39.
[3] 陈训如,田伏洲,黄大熔.微创胆道外科手术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252-253.
[4] 钱筱健.肝胆管结石并狭窄的外科治疗[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6(3):120.
[5] 韩树堂,刘明东,吕瑛,等.胆总管巨大结石内镜下治疗效果的评价[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6(1):10-13.
[6] 陈训如,罗丁.腹腔镜手术的并发症与对策[M].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1997:165.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