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手术时机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9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针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不同的病期和有无感染,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本组手术后存活35例,治愈率为89.74%。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以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愈率,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退行性改变导致脊髓压迫、脊髓供血障碍,并引起与之相关的脊髓功能障碍的脊髓病变的疾病,在颈椎活动时,脊髓在椎管的凸起部位来回摩擦受到损伤,以及椎体滑移或颈椎不稳等原因使脊髓受到慢性刺激或损伤所引起。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观察对象共l00例,均为脊髓型颈推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症状和体征:①颈肩部疼痛;②手指麻木,持物无力;③躯干束带感,行走不稳;④腱反射活跃或亢进,锥体束征阳性。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见表1。表1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略)注:两组间比较,P>0.05 经χ2检验,P>0.05,表明两组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目前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自然进程尚不完全清楚,但脊髓型颈椎病长期处于良性稳定状态者仅为少数,其结果造成脊髓不可逆损害。传统保守治疗观念认为部分病例有自然稳定的自限过程,临床上也有部分患者经保守治疗自愈者,早期的手术解除压迫虽然失去保守治疗机会,但可以抑制病情发展,避免严重后果的产生。
1.2 分组和统计处理:两组总疗效结果见表2。表2两组总疗效结果 (略)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结果表明,病程越长就越严重,经反复发作后,更多患者会病情迅速病变,病变后再手术治疗,疗效明显变差。说明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讨论
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被多数学者认为是解除椎管内脊髓压迫迄今为止最有效的治疗,手术减压范围应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影像学表现来决定,单个节段和两个节段应分别施行减压加植骨术,椎间盘退变节段不可列为减压范围,以避免丧失运动单元而减少运动功能。脊髓与神经根长期受压后产生神经纤维脱髓鞘性改变及灰质血管梗塞性病变,如不及时给于减压,神经病变将成为不可逆性,由此可见早期诊断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本病减压原则是压迫来自于何处,就减压何处,包括对脊髓、神经根,必要时要对椎动脉进行减压,但风险较高。目前临床的疗效评定,主要是依据自觉症状、体征及影像学的改变、工作或生活能力的恢复情况,而笼统地分为显效、有效、无效等。这种根据症状、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缺乏科学性、一定的可比性。尽快确定一个统一公认的客观科学的疗效评定标准,为我们今后深入研究本病的治疗,提高治疗效果的前提。
脊髓型颈椎病是由颈椎间盘退变引起的一种脊髓和或脊髓神经根功能障碍性疾病,研究发现,压力诱导的神经缺血可能是其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该病应当早期手术治疗,但同时也提出应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手术应在非手术治疗无效的前提下进行。非手术治疗并非消极治疗,其主要目的是保护颈椎不再受到异常损害,减少创伤,缓解疼痛并恢复颈椎生理弧度。非手术治疗包括:休息制动、针灸推拿、牵引和药物治疗等,其目的是通过这些治疗达到缓解症状,改善功能。既往对椎间盘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对其基质的研究,而对细胞本身研究较少。事实上,椎间盘退变主要是由于椎间盘细胞本身生理功能和状况的变化。虽然椎间盘退变与其内部降解酶活性的升高、营养供应减少及细胞凋亡具有密切关系,但进展性椎间盘退变的病理学过程还不能很好的被描述,哪一个是退变的始动因素,哪一个是最关键因素还不清楚。深入开展对椎间盘退变机理的研究,早期阻止或逆转椎间盘退变,促进椎间盘组织再生的治疗方法,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根本方向。
3 小结
只要病例选择得当,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内固定就能即刻重建稳定且能维持颈椎的生理高度和曲度,彻底解除致压物,恢复椎管有效容积。采用正确的治疗和控制疾病发展的措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石继祥,施 祀,王拥军.椎间盘退变机制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4,12(4):56.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