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资料
28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我院2003至2009年6月的住院患者,全部经病原学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其中,男性219例,女性62例,年龄15~62岁。慢性乙型肝炎轻度56例,中度95例,重度72例,肝硬化58例。诊断采用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诊疗标准[1]。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60例(男性48例,女性12例),年龄19~57岁,既往无肝病及其他全身性疾病,近期肝功能检查正常,HBV标志物阴性。
1.2 仪器及方法
采用ATL-阿帕奇-8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东芝SSD-66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讨频率3.5~5 MHz,受检者空腹8~12 h,平卧位,先用二维超上超声测量门静脉、肝静脉(右肝静脉)、脾静脉内径,然后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于平静呼吸末采集血流信号样本,测量门静脉血流速度(Vpv),选择3~5个心动周期较稳定的多普勒频谱,至少测量两次取平均值。测肝静脉频谱时(以右肝静脉为代表),将多普勒取样点位于右肝静脉汇入下腔静脉3.5 cm处,声束与夹角<60,取样容积2~4 mm,壁滤波为50~100 Hz,并按波型变化分为五型,即:Ⅰ型(正常波型):三相波形、四相波形、五相波形;Ⅱ型:没有反向波;Ⅲ型:波幅减低;Ⅳ型:波幅平坦伴有震颤;Ⅴ型:连续平坦波形无震颤[2]。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Dpv、Dsv、Dhv、Vpv比较 见表1。与对照组比较,Dpv在慢性肝炎的各阶段及肝硬化阶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sv、Dhv在慢性肝炎的轻度阶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中、重度及肝硬化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Vpv在慢性肝炎的各阶段及肝硬化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各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略)
2.2 各组患者肝静脉频谱比较见表2。慢性肝炎各阶段及肝硬化的肝静脉频谱在常用三种类型的基础上细分为五型,轻型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中型、重型及肝硬化与对照组均有明显差异,且各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2 各组患者与对照组肝静脉频谱波形比较(略)
3 讨论
肝纤维化是由于慢性肝病进展过程中肝内纤维生成与降解失衡,致使过多胶原在肝内沉积,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进展的一个中间阶段,因此,肝纤维化的诊断和程度的判断对慢性乙型肝炎预后判断、临床诊治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肝纤维的诊断离不开肝穿刺活组织检查,但因有创伤性,难以反复检查,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寻找简单且易推广的非创伤性诊断方法诊断和评估肝纤维化。超声以简单、方便、易动态观察和无创伤成为首选的检查方法之一。不同学者在超声诊断肝纤维化所注重的观察指标也不相同,有学者认为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诊断肝纤维化的首要指标为脾长径,其次为门静脉流速,但也有学者认为测肝静脉、门静脉、肝动脉并非理想的诊断肝纤维化的方法[3]。本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肝脏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观察肝静脉频谱变化的特点,选取几种有较高诊断价值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其临床应用的价值。
通过对281例不同程度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检测,其结果显示: 随慢性肝炎的病情进展,门静脉阻力逐渐增加,使得血管直径和面积逐渐增大,脾脏的增大导致脾静脉增宽,当肝纤维化程度进一步加重时纤维间隔形成,肝小叶结构改建,肝静脉在再生结节的压迫、纤维组织的牵拉和肝包膜的紧缩压迫作用下逐步变细和狭窄。 随慢性肝炎的病情进展,门静脉阻力和侧支循环的增加,门静脉血流速度逐渐变缓,并可出现双向血流。 肝静脉频谱变化在中、重度慢肝及肝硬化阶段有显著的差异。在慢性肝炎的病程的进展中,肝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引起肝组织质地变化,肝静脉顺应性下降,导致肝静脉频谱发生异常。随肝纤维化的进展,肝静脉血流受纤维化程度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表现为肝静脉频谱波型反向波逐渐消失,波幅进行性降低至平坦。在本文所选取的几项肝脏血流动力学参数中,肝静脉频谱变化意义较大,值得提出的是在分析肝静脉频谱时,要在平静呼吸时观察肝静脉频谱形态,取样点选在同一根静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