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帮助;20~40分需要很大帮助;20分以下完全需要帮助。2组于康复前、康复4周、康复12周时采集数据。
1.7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连续正态分布的以(±s)描述;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描述。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组患者全部完成康复训练,纳入结果分析的2组共80例。FuglMeyer运动功能量化评分(总分)。见表1。Barthel指数(BI)评分。见表2。表1 2组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积分量化评分(总分)比较 注:与同组康复前比较,康复4周后,P<0.01;康复12周后,P<0.01;与对照组康复后比较,P<0.05表2 2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注:与同组康复前比较,康复4周后,P<0.01;康复12周后,P<0.01;与对照组康复后比较,P<0.05
3 讨论
本研究中,2组患者是按纳入标准排除后随机选定,分组也是随机分为2组,每组均为40例。由统计分析可知,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变、(康复前)患肢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组康复前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分、ADL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初次测定无显著性差异,表明2组患者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级别上基本相同,但在2组康复治疗后同样时间再次统计分析,其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内康复前后比较,康复4周、12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康复相同时间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系统疾病康复的重要理论依据是中枢神经系统具有结构和(或)功能上的重组能力,即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高度的可塑性[3],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可促进旁路循环,充分发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重组,促进大脑皮质的可塑性发展,促进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康复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一个新领域,国外许多研究组织已经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在该领域进行了许多研究,取得一定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成效。Holden等[4]最先成功运用虚拟现实对卒中后的患者进行运动康复训练,研究表明由“虚拟老师”指导训练的患者,康复速度有极大提高。Burdea等[5]开发了脚踝关节运动控制的康复训练程序。他们的几项研究都发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能提高患者脚踝运动功能的康复速度。国内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运动康复也进入了实践阶段,河北工业大学自主研制了利用虚拟现实和外骨骼技术进行手臂外骨骼康复治疗的方案[6],清华大学研制的虚拟健身车能以自行车骑行方式训练和恢复受损的下肢运动功能[7]。
康复训练的根本目的在于最大限度恢复患者的受损功能,提高患者独立生活的质量,日常生活行为是运动康复必不可少的训练项目。这就要求康复训练的环境和内容与真实生活密切相关,患者才能将训练习得的技能迁移运用到实际生活去。虚拟现实技术在模拟真实生活场景,提供日常生活技能训练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8]。
本研究发现,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脑血管疾病患肢运动功能康复治疗中,不仅给患者提供了极富真实性的虚拟环境,使其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也极大提高了患者参与康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之传统康复治疗,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有显著意义。实验研究和临床资料显示,利用虚拟现实进行运动康复训练,具有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真实环境中康复训练的结果相比,虚拟环境中动作技能学习和运动康复训练的效果更好。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运动康复医疗领域,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康复训练方法的局限性。随着虚拟现实技术本身的不断进步,以及该技术在康复治疗领域的不断推广和深入,它将在运动康复医疗领域带来一场影响深远的康复训练革命并推动运动康复训练技术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 徐茂云,卢兆桐,刘世君,等. 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进展[J]. 实用医药杂志,2007,24 (11):1 3791 381.
[2] 丁宇,陈贞芳,刘晓玲.早期功能训练干预对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的改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67.
[3] 党春伟.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16(3):190192.
[4] Holden MK, Dyar T. Virtual environment training: a new tool fo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