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IL4及rhTNFα等试剂均购自STRATHMANN BIOTECH GMBH,PE标记鼠抗人CD1a、CD80、CD3、CD4、CD8、CD16、CD25、CD56、CD83、CD86、HLADR单抗及鼠IgG1PE购自IMMUNOTECH,COULTER公司,RPMI 1640购自GIBCO公司,胎牛血清购自杭州四季青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淋巴细胞分离液购自上海试剂二厂,MTT、二甲基亚砜购自SIGMA公司,IL2、IL1、CD3McAb、γIFN等试剂购自北京邦定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1.2 标本来源
神经胶质瘤来源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03年1~12月经病理诊断为胶质瘤的病人,共20例,男女各10例;年龄10~65岁,平均47岁;其中Ⅰ级4例,Ⅰ~Ⅱ级2例,Ⅱ级4例,Ⅲ级5 例,Ⅳ级5例。K562白血病细胞由中科院惠赠。
1.3 细胞制备
1.3.1 LAK细胞的制备 取病人外周静脉血,用肝素抗凝,淋巴细胞分离液水平离心机梯度离心(2 000 r/min,20 min),吸取界面白膜层细胞,即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接种于24孔板,加入含体积分数0.10的FCS、106 U/L IL2的RPMI 1640培养液培养,每隔3 d换液,第6天收获细胞。
1.3.2 CIK细胞的制备 外周血PBMC接种于24孔板,加入γIFN 106 U/L,24 h后加入5×105 U/L IL1及IL2,100 μg/L CD3 McAb,隔天换液,补充IL2,剂量同前。第14天收获细胞。
1.3.3 DCs的诱导及CTLs的制备 分离外周血PBMC,加入24孔培养板,每孔1 mL,在37 ℃体积分数为0.05 CO2的饱和湿度培养箱内贴壁2 h,除去非贴壁细胞,用含rhGMCSF(106 U/L)、rhIL4(106 U/L)和体积分数为0.10 FCS的RPMI 1640培养液培养贴壁细胞,每3 d半量换液并补充新鲜细胞因子,第7天加入50 μg/L rhTNFα,第10天收获DCs。
将原代培养的胶质瘤细胞用培养液悬浮成浓度为5×109/L的细胞悬液,在-80 ℃冷冻2 min,37 ℃水中溶解4 min,反复4~5次,裂解物离心(8 000 r/min,20 min)收集上清,0.2 μm滤器过滤,肿瘤抗原与DCs以3∶1比例混合培养18 h,收集DCs,即为胶质瘤细胞抗原致敏的DCs。负载胶质瘤细胞抗原的DCs与淋巴细胞按1∶10混合培养3 d,即得针对神经胶质瘤细胞特异性CTLs。
1.4 免疫表型测定
收集培养细胞,用PBS洗涤1次,悬浮为2×109/L,每管100 μL加入离心管,加入单抗,4 ℃避光标记30 min,PBS洗2次,流式细胞仪检测。
1.5 体外杀伤实验
分别设立胶质瘤细胞实验组和K562细胞对照组,CTLs、CIK及LAK细胞为效应细胞,胶质瘤细胞和K562细胞为靶细胞,并分别设立效应细胞和靶细胞平行对照孔,培养液调靶细胞浓度为1×107/L,效应细胞浓度分4组:1×108/L、2×108/L、4×108/L、8×108/L,即效靶比为10∶1、20∶1、40∶1、80∶1,每种浓度设3个复孔,每孔效靶细胞各100 μL,总体积200 μL。细胞混匀,在37 ℃体积分数0.05 CO2的饱和湿度下培养48 h,实验终止前4 h每孔加入新鲜配制的5 g/L的MTT 20 μL,离心(1 500 r/min,5 min)去上清液,每孔加入分析纯DMSO 150 μL,振荡溶解5 min,于酶标仪上570 nm处读取A值,按下列公式计算杀伤率:杀伤率=[A1-(A3-A2)]/A1×100%。其中A1为靶细胞吸光度值,A2为效应细胞吸光度值,A3为效靶细胞杀伤反应后的吸光度值。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 结 果
2.1 形态学观察
DCs从培养第2天起,细胞形态出现不规则改变,周边可见少量突起。第7天加入rhTNFα后,细胞体积增大,胞内颗粒增粗,颜色加深,从胞体周围伸出多个长短不一的树枝状突起。CIK细胞与LAK细胞诱导后细胞数量增多,体积明显增大,胞核密度加深,可见大量颗粒。
2.2 免疫表型测定
DCs高表达CD1a、CD80、CD83、CD86、HLADR;CIK细胞表面分子CD3、CD4、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