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Ⅲ级(中、低分化)肾癌组织中DNA的阳性率为90.9%(40/44),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同临床分期肾癌组织中支原体DNA的阳性率
早期肾癌(Ⅰ-Ⅱ期)组织中支原体DNA的阳性率为71.7%(38/53);中晚期肾癌(III-IV期)组织支原体DNA的阳性率为92.9%(39/42),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4 支原体DNA表达与肾癌患者3、5年生存率的关系
在获随访的肾癌病例中,支原体DNA阳性患者的3、5年生存率分别为57.9%(22/38)和37.5%(18/48);支原体DNA阴性患者的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7%(26/29)和81.8%(9/11);支原体DNA阳性患者的3、5年生存率均显著低于支原体DNA阴性患者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 论
支原体与恶性肿瘤的相关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白血病患者的骨髓和淋巴组织中分离到支原体。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在人类的一些实体瘤中相继发现有支原体的存在,支原体感染与人类的瘤样病变或恶性肿瘤存在潜在的相关性[16]。
PCR方法灵敏、特异、简便快速,巢式PCR由于采用内外两对引物分二轮扩增,因此其灵敏度和特异性更高,已为国内外支原体研究者普遍使用[2, 8, 11]。本实验采用巢式PCR技术,使用15种支原体通用引物,从基因水平检测95例肾癌组织中的支原体DNA,结果显示在肾癌组织中的支原体DNA阳性率高达81.1%。该结果与Huang等[9]对食道癌、胃癌、肺癌等多种肿瘤组织进行的支原体DNA检测结果相似,也与Mustafa[11]的研究结果相符合。提示支原体DNA在肾癌组织中存在着稳定的表达,从基因水平证明了支原体感染与人类肾癌的发生可能存在相关性。
Zhang等[5]认为支原体在促进细胞增殖方面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发现感染了支原体的细胞比未感染的细胞在体内有更强的转移能力。支原体通过调节肿瘤细胞周期,导致肿瘤细胞侵袭力增强,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本研究结果发现,在不同病理分级的肾癌组织中,支原体DNA阳性率随着肿瘤的病理分级增高而增高,中、低分化肾癌组织中的支原体DNA阳性率为90.9%,高分化肾癌组织中的支原体DNA阳性率为72.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支原体感染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密切相关。Huang等[9]采用PD4免疫组化技术对胃癌、结肠癌不同分化程度的肿瘤组织进行检测的结果与改用PCR方法检测所得结果一致。这与我们的研究情况相符合。同时本研究也发现,支原体DNA的阳性率还随着肾癌临床分期的升高而增加,早期肾癌组织中的支原体DNA阳性率为71.7%,中、晚期肾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92.9%,两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提示支原体感染可能与肾癌的侵袭转移有关,检测肾癌组织中支原体感染,可能成为预测肿瘤侵袭性的一个新的指标。
肾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难以预测,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目前,用以评估预后的依据有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但均存在一定缺陷。临床分期对晚期病例判断较为准确,而对那些早期预后不良者判断较困难。病理分级是以光镜下细胞组织形态学改变为依据,易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可重复性差,难以准确判断预后。近年来有学者用流式细胞计数判断肾癌预后,取得一定成绩,但因对肾癌不能定位诊断,实体瘤分离易受诸多因素影响,且设备昂贵,故难以广泛应用。我们通过对95例肾癌患者随访,结果表明支原体DNA阳性患者的3、5年生存率低于支原体DNA阴性病例,支原体DNA阳性和阴性的肾癌患者3、5年生存率具有显著差异。表明支原体在肾癌组织中的慢性、持续性感染可能会影响肾癌患者的预后。
Gerlic等[12]认为支原体能诱导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产生。TNFα是微生物感染所诱导的细胞因子中最重要的一种内源性促癌剂,具有生长因子样作用,可促进Cmyc和Cfos等与细胞增殖密切相关的原癌基因的表达,TNFα与肿瘤的发生和转移密切相关。Chen 等[4]研究发现支原体介导的细胞转化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的积累过程,一般要经历正常细胞→可逆性转化→不可逆性恶性转化。这与人类肿瘤的发生过程有着相似的特点。因此,认为支原体的表达强度可作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的一个指标。
综上所述,支原体感染与肾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支原体感染可能会影响肾癌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由于支原体的分型极为复杂,要真正阐明支原体感染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及相关分子机制,尚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