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后镜检,对汇管区、胆管及静脉内皮炎症进行RAI(rejection activity index)计分,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参照Banff国际标准。剩余大鼠观察生存时间,于濒死前取血、肝组织标本。
1.5 统计学处理 结果以x±s表示,各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生存时间采用SPSS 11.5软件绘制Kaplan-Meier曲线,比较采用对数秩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G3采用改良“二袖套法”行近交系ROLT 18例,供体手术时间(30.5±1.5) min,受体无肝期(12.6±2.4)min,SVC吻合时间(9.5±2.6) min,PV套管时间(2.6±1.2) min,IVC套管时间(2.4±1.6)min,胆道重建时间(3.2±1.1)min,受体手术时间(60.5±4.5)min。1例大鼠术后50 h因IVC血栓死亡,手术成功率94.4%。大鼠死亡后解剖未见胆管梗阻、胆漏、流入道/流出道的扭曲、腹腔感染等。
2.2 生存曲线 G3平均生存时间(18.3±1.1)天,G1、G2 1月存活率为100%,与G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1、G2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图1 各组大鼠移植后生存曲线
2.3 肝功能变化 3组术后肝功能的变化趋势表现为:G1、G2大鼠术后第3天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增高,总胆红素(TBIL)基本正常;第 7天后各指标均恢复至正常水平。而G3大鼠术后第3天即出现明显肝功能改变,表现为 ALT、TBIL同时升高,第7天指标进一步恶化,第14天改变尤为明显。G3术后各时相点ALT、TBIL均明显高于G1、G2(P< 0.05)。
2.4 移植肝病理表现及排斥反应分级 G1、G2各时相点均未见典型的急性排斥病理表现(0分,图2A、3A、4A)。而G3术后第3天即有明显的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为Ⅰ级排斥反应(3~4分,图2B)。术后第7天上述损害明显加重,汇管区大量炎细胞浸润,伴胆管、静脉周围炎,为Ⅱ级排斥反应 (6~7分,图3B)。第14天损害进一步加重,汇管区大量混合性炎细胞浸润,累及胆管、血管,造成部分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局灶性坏死,为Ⅲ级排斥反应 (8~9分,图4B)。
3 讨 论
目前,国际上ROLT的急性排斥反应组合包括DA-LEW[3]、LEW-BN[4]、ACI-LEW[5]等。但国内DA等大鼠极其匮缺,很难满足大规模开展肝移植免疫研究的需要。因此,我们选用LEW-BN组合建立了ROLT。
3.1 LEW-BN组合ROLT模型的特点 以近交系LEW、BN大鼠为供、受体的ROLT,具有重复性好、研究周期短、所需动物量小、易于标准化等优点。在无外界干预的情况下,受体均在术后第3天左右开始出现纳差、精神萎靡等;第7天后呈进行性加重,尿黄伴血清ALT、TBIL 升高;至术后第14天大鼠出现黄疸加深、活动迟缓、毛发直立等,并先后于术后20天内死亡,比黄文鹏等[6]报道的时间稍长,可能与不同的实验条件有关。尸检见移植肝明显肿大、黄染,伴淡红色腹水。同样,术后第7天移植肝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即表现轻、中度的急性排斥反应病理学特征。至第14天更为典型,光镜下可见汇管区大量混合性浸润、静脉内皮炎和胆管上皮炎等,伴静脉周围部分肝细胞坏死。
本研究发现SD-Wistar组合术后并未出现典型的排斥反应,受体可长期存活,病理检查亦不符合Banff 标准。与DA-LEW组合相似,LEW-BN组合术后生存期、肝功能及肝组织病理等均符合临床肝移植急性排斥的特点。因此,近交系LEW-BN组合是理想的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
3.2 传统“二袖套法”技术改良 手术因素是影响大鼠肝移植模型受体近期存活的首要因素,我们对“二袖套法”进行了一系列改良,明显地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3.2.1 提高供肝质量 供肝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移植的成败。Schemmer等[7]认为人为翻动供肝可造成局部微血栓形成;此外还能使供肝呈高代谢状态,导致能量供应障碍。我们采用先灌注、后游离供肝的方法,可防止过早解剖肝门造成的血管痉挛收缩,将热缺血时间降至最低。经腹主动脉输液泵灌注能达到PV与肝动脉双重灌注的效果, 灌洗均匀、彻底,且灌注速度及压力恒定,避免了对肝细胞的损伤。灌注前将肝叶复位,同时以冰生理盐水冲浇供肝,使供肝迅速进入冷缺血状态。袖套安装后,立即经PV注入冰生理盐水,一是冲出供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