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通过应用超声检查探讨肝脏疾病对胆囊的影响及“肝病及胆”的传变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硬化等肝脏疾病对胆囊的影响。结果: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对胆囊产生明显的改变,导致胆囊壁毛糙、增厚、水肿、呈“双边”征,其它肝脏疾病对胆囊不产生影响。结论:不是任何肝脏疾病都发生“肝病及胆”的传变规律。
【关键词】 胃肠病学;胆囊;超声学
我院超声科自1992.1~2007.11月对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脂肪肝、肝癌、血管瘤等疾病观察其胆囊的变化,拟从超声影像学的角度间接地论证祖国医学肝胆相表里,肝病对胆囊的影响,“肝病及胆”的传变规律,从而为临床辩证施治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446例,肝硬化120例(早期肝硬化34例、肝硬化代偿期42例、肝硬化失代偿期44例)。急性黄疸型肝炎76例,肝癌50例,血管瘤50例,脂肪肝100例,肝囊肿(包括多发性肝囊肿、多囊肝)50例;其中男性302例,女性144例;年龄18~79岁,平均年龄51岁。
1.2 方法 应用我院超声科日本东京计器CS-2000超声诊断仪,日本阿洛卡SSD-1700心腹两用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徐州华声ADT-1106A超声诊断仪,徐州创新CX-9000超声诊断仪。患者空腹,暴露检查部位,采用平卧位、左侧卧位,在肝胆位置作纵、横、斜等多切面扫查。
2 结果
肝硬化各期、急性黄疸型肝炎均可导致胆囊发生传变,对胆囊产生影响为胆囊壁毛糙、增厚、水肿、呈“双边”征影像,胆囊透声差,内可见点状回声等改变,说明“肝病及胆”现象发生。肝癌、血管瘤、肝囊肿等疾病,胆囊不发生影像学的改变。
3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肝位于右胁,胆附于肝叶之间,肝与胆在五行中均属木,经脉又互相络属,足少阳胆经为阳、属胆、络肝。足厥阴肝经为阴、属肝、络胆,胆经流注于肝经,构成脏腑表里相合关系。肝与胆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消化功能和精神情志活动方面。同时又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脏之间是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因而在病理情况下,脏腑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传变的,肝病常影响及胆,胆病常影响及肝的疾病传变规律。超声检查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肝硬化的病人,除了肝脏表现肝硬化声像图外,胆囊同时会出现胆囊壁明显毛糙、增厚、水肿>3mm,而在肝硬化失代偿期出现腹水时,胆囊壁不但增厚,还多表现为“双边”影像;当腹水消失时,胆囊壁毛糙增厚,“双边”影像消失。肝硬化失代偿期胆囊疾病发病率为91.5%[1]。急性黄疸型肝炎期间,胆囊壁增厚粘膜水肿,而呈现低回声,胆囊内可见微弱点状回声,有时似实体状。肝损害程度越严重,肝囊声像图改变越显著[2]。脂肪肝时胆囊壁超声图像显示不清晰,男女之间无明显差异性。这说明肝脏疾病对胆囊产生影响,存在表里因果关系,发生“肝病及胆”的传变。而肝癌、血管瘤、单个肝囊肿、多发性肝囊肿、多囊肝、肝胆管结石等疾病,胆囊的形态、大小声像图不发生改变。同时也说明不是所有的肝脏疾病都会对胆囊产生影响,进而发生传变。我们初步认为肝癌、肝囊肿、多囊肝、多发性肝囊肿、血管瘤虽然不发生“肝病及胆”的传变,但可能会造成局限性肝细胞生成胆汁的障碍,但不会影响其它正常肝细胞胆汁的生成和胆汁在胆囊内的贮存及浓缩。而较大的靠近胆囊部位的巨块型肝癌多对胆囊产生压迫和挤压现象,是否会发生浸润性的局限性胆囊转移仍需进一步加以探讨和研究。
那么,肝脏的其它疾病(局限性、弥漫性病变)是否通过经络、津液、营气、卫气等方式发生胆囊的传变,或者是胆囊的疾病对肝脏的传变,从而产生微妙的生理、生化、病理等变化,还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和论证。
值得注意的是当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导致的胆囊改变时,在临床的辩证施治过程中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在治疗肝脏疾病的同时,也要结合“肝病及胆”的表里关系辅以治疗胆囊的药物,以期达到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丹,张国辉,丁龙垲.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硬化与胆囊病变关系的探讨[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4,5(5):389
2 袁志红,王永莉.急性肝炎胆囊改变的超声观察[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4,18(5):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