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肾功能损害发生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对68例确诊的MM患者进行病例总结及分析。结果:MM肾功能损害的总发生率为57.4%,年龄、高血压病史、血钙、有效化疗与MM肾功能损害发生及恢复相关。结论:高血压病史及高钙、低钙血症是MM肾功能损害发生的危险因素,有效的化疗对MM肾功能恢复有效。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肾功能损害
多发性骨髓瘤(MM)是浆细胞缓慢增殖的单克隆B细胞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近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肾功能不全是MM患者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故对肾功能不全的防治及对提高MM的生存率有重要意义。在临床中,预测肾功能损害的发生,并且掌握有效恢复肾功能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MM的治疗效果,本文对我科68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影响MM肾功能损害发生及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科确诊的68例MM,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38~70岁,中位年龄60岁。
1.2 观察标准:按照如下公式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Ccr=(140-年龄)×88.4×体重(kg)/(72×Scr(mmol/L)(女性×0.85)。根据Ccr将患者分为肾功能正常组(Ccr>80ml/min)及肾功能不全组(Ccr<80ml/min)。
1.2.2 影响肾功能损害发生及恢复的观察指标:年龄、高血压病史、有效的化疗,血钙的正常与否。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可影响肾功能损害发生的因素进行t检验、 χ2检验及相关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对相关因素有意义的各项指标进行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肾功能损害发生率:根据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表1 年龄、高血压及血钙与肾功能损害发生的关系疗效标准》[1]确诊MM患者68例,在诊断时及治疗过程中发生肾功能损害者39例,未曾发生过肾功能损害者29例,肾功能损害总发生率为57.4%。
2.2 年龄、高血压病史及血钙是否正常与肾功能损害相关:见表1(P均>0.05)。
2.3 化疗后是否完全缓解对肾功能损害恢复的影响:对39例肾功能损害患者中的32例应用MP方案(马法兰、泼尼松)化疗,M2方案(卡莫司汀、环磷酰胺、马法兰、泼尼松)化疗,VAD方案(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化疗。化疗后完全缓解者有12例,其中有9例肾功能恢复,占75.0%,而化疗后未能缓解者有20例,仅有7例肾功能恢复,占35.0%(P=0.034)。
3 讨论
MM是恶性浆细胞病中最常见的一种,肾脏是本病最易累及的脏器之一,肾功能不全的发生机理是综合性的,非单一因素所致,但慢性肾小管损害是基础。肾功能损害为仅次于感染的致死原因,临床表现有蛋白尿,管型尿和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因脱水、感染等引起,慢性肾衰高血钙、尿酸过多及肿瘤符合过重。国内外研究发现,MM肾功能损害总体发生率约为50%,本文总结68例MM患者资料结论基本与以往文献相符。
由于高血压是肾功能损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对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或发病时血压增高的患者进行观察,结果发现,既往或发病时有高血压是MM肾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
有学者认为,溶骨过度引起的高钙血症,加重肾小管间质的钙盐沉积病,导致肾功能损害[2],本观察发现高血钙组(76.2%)与低钙组(70.6%)肾损害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均高于血钙正常组(37.5%),MM血钙变化是由于广泛骨质破坏、骨盐吸收增加以及与M蛋白结合有关,加之肾功能受累引起继发性代谢异常的复杂因素的共同作用。MM高钙血症是由于瘤细胞破坏骨质引起不难理解,与肾功能损害呈正相关,低钙的发生基于复杂的内分泌及代谢紊乱有关,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钙与M蛋白结合使游离血钙减少,肾功能损伤使血钙排除增多等,因此,低钙的病例合并较多肾功能损害,过去过多强调高钙血症,但通过对临床指标,低钙血症也有较高的肾损害发生,因此,在临床工作中不能忽视。故该部分患者,与高血钙患者肾功能发生率相当。
MM患者肾脏损害是多种因素所致,感染、脱水、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骨髓瘤肾病、轻链肾病、增生性肾炎、肾淀粉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