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备狗肝硬化模型,即选取犬脾静脉属支插入硅胶管至近脾静脉主干处固定后,定期经导管缓慢滴注四氯化碳脂肪乳的葡萄糖稀释液。此给药方式不仅可根据动物体重及一般情况变化灵活调节药量、浓度及给药速度,而且对腹腔干扰轻微,非常有利于进一步进行外科学研究。而周忠信等[13]采用CC14与加苯巴比妥钠配合高脂低蛋白低胆碱饮食制备小型猪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模型,实验成员以广西巴马小型猪为实验对象,每日饲以经调配的高脂低蛋白低胆碱饮食,由65%米饭加35%猪油和胆固醇混合组成,无水乙醇稀释成10%作为唯一饮料。12头小型猪于实验16周末均成功诱导出肝硬化,按Madden分级法[14],17头达到I级,5头达到IV级,成功率为100%,死亡率为零。
CCl4所诱导的肝硬化模型有一定程度的门体分流,与人类营养障碍型肝硬化较为相似,经常被用来研究肝硬变后门脉高压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但是该模型的纤维化和肝结节形成程度相对较轻,并且全身毒性作用大,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存在死亡率高的缺点,影响了其应用范围。
2.2 二甲基亚硝胺(DMNA)诱导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动物模型
DMNA主要在肝内微粒体药物氧化酶系统进行氧化代谢后,产生活性甲基、酯酰烷基亚硝、甲烷亚硝胺胺等中间代谢产物,具有肝细胞毒性,导致肝细胞坏死,造成实验动物弥漫性、特异性损害。1937年,英国学者Freund首先报道了2例有明显DMNA接触史的肝硬化病例,因而国内学者金树根[15]以此采用DMNA蒸汽吸入对犬进行染毒,成功复制类似上述病例的肝脏再生结节性肝硬化,首次用DMNA成功地制备出大动物肝硬化模型,其后通过口服[16]、静脉内给药[17]成功复制出门脉高压动物模型。一般形成门脉高压状态需5周左右,但出现明显的肝硬化及腹水需要3、4个月[18-19]。该种方法不足之处是:DMNA本身是一种致癌物质,毒性大、易挥发,影响周围环境和人群,近年来,选用此种方法制备动物肝硬化模型很少见。
2.3 胆总管结扎法致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动物模型
通过结扎缩窄胆总管,使胆汁排出受阻,肝内胆汁淤积,制作肝硬化的模型。 Gliedman等[20]发现肝内血管系统结构的扭曲和变形是该模型形成门脉高压症的重要原因。Shasha等[21]以犬作为实验对象,结扎胆管,4周后成功地制备了狗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模型,用于研究胆汁性肝硬化血液动力学变化。此后Bosch等[22]对犬进行胆总管结扎,并对全身及门静脉区的血流动力学进行研究发现,经过8周后模型的门静脉压力达到(1.77±0.08)kPa,制成了门脉高压模型,证实胆汁性肝硬化血液动力学变化与人类相似的观点,并用于评价肝硬化、门脉高压药物治疗效果。此外,这种大动物门脉高压模型也适合观察胆汁性肝硬化的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国内史留斌等[23]、裘法祖[24]先后采用此方法复制出大动物肝硬化模型,并用于药物及手术治疗效果的评价。此建模方法较成熟,在猴等其他大动物身上也取得成功[25]。
胆总管结扎法制作的门脉高压症模型,门静脉压力升高显著,并可出现广泛的门体分流。该模型与人类肝硬化患者在门脉及全身血流动力学方面有较好的相似性,适合对门脉高压症病理生理进行研究,是验证药物对门脉高压症作用的有效模型,还适合用于胆汁性肝硬化研究。但是存在以下缺陷:死亡率高达50%,腹腔黏连,不利于下一步外科手术操作,胆管解剖变异导致建模失败。
2.4 门脉末梢栓塞制备门静脉高压症模型
1957年Tay-lor首先介绍门静脉注入二氧化硅混悬液建立犬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模型的方法。此后Buergener[26]用聚乙烯醇(polyvinylalcohol,PVA)以狗为对象制作门静脉高压症模型。PVA是一种永久性血管阻塞因子,与血吸虫卵相似,阻塞于门静脉分支末梢,引起汇管区炎症,逐渐产生肝硬化。其方法是经皮肤穿刺,将套管置入门静脉主干,注入PVA,每次0.1~0.9 g,每隔1~2周1次,每次由0.1 g开始,逐渐加量至门静脉压达到或超过20 cmH2O,并稳定于此。3个月后成模,随着肝内门静脉较大分支被阻塞,狗存活率下降。成模后门静脉压力显著增高,3~4周后,出现门体侧支循环,8个月后肝脏呈不同程度增生。
此后,大西久仁彦等[27]用大肠杆菌成功地制作出狗门静脉高压症模型。其方法是将非致病性大肠杆菌用1%福尔马林杀灭,再将其煮沸,使其只具有O抗原,并制成O抗体血清,将该血清和被杀死的大肠杆菌按比例混合后置于50 ℃培养箱内孵育,再把此种混合液以4 mL/kg,由肠系膜上静脉插管注入到门静脉, 2周内注入7~10次,1个月后再注入1次,2.5个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