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门静脉高压症 大动物 模型
用于制造门脉高压症动物模型最常用的动物为鼠与兔,但如欲对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方式进行研究,则小动物模型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且操作不方便,因此选择一种理想的大动物门静脉高压症模型,对于评价外科治疗效果非常重要。多年来,国内外学者探讨了多种制备门静脉高压症大动物模型的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但也有其局限性,现综述如下。
1 肝前型门脉高压症模型的制作
1.1 缩窄门静脉主干制作模型
将门静脉主干部分缩窄可减少门静脉口径,使血液回流受阻从而导致门脉压力升高。1980年Van Thiel[1]首次报道此方法:把一个20号钝头直针纵向置于门静脉主干旁,用丝线将门静脉和直针结扎后抽出直针,可造成门静脉一定程度的狭窄,从而建立门脉高压症动物模型。理论上讲,完全阻断门静脉可使门静脉压力升高最多,但一次完全结扎门静脉可导致严重的胃肠淤血及肝脏缺血,除恒河猴外几乎毫无例外地会导致实验动物死亡。国内学者李宗芳[2]采用门静脉主干缩窄1/2加丝线慢性栓塞的方法,成功通过一次手术而逐渐完全阻断门静脉,成功制成犬的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模型。术后动物存活率为95.5%,术后2周门静脉造影见主干已闭塞,术后3~4周门静脉压力升为(2.83±0.66)kPa,胃镜检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形成率为80.9%。此后赵莉等[3]对实验犬部分结扎门脉使其截面积缩小95%后,分别在术后不同时间再次开腹观察,发现2~8周门脉压较高,但随着侧支循环的建立,压力逐渐下降,12~16周门脉压才趋于稳定。门静脉主干部分结扎形成门脉高压症动物模型具有制作简单、可复制性强、门脉压力升高迅速,侧支循环形成明显等特点。但该类模型肝脏组织学几乎正常,门脉压力随侧支循环的开放而逐渐下降,主要适于门静脉系统高动力循环状态的研究,以及门静脉高压症前向性学说的探讨。
1.2 门-腔静脉吻合制作模型
Saku等[4]提出用血流量较大的下腔静脉与门静脉吻合制作犬门静脉高压症模型,由于压力形成不稳定,效果不理想。Dennis等[5]在此基础上又同时缩窄门静脉主干,使模型制作效果有很大提高。其方法是,开腹行下腔静脉和门静脉主干的侧侧吻合,吻合口长度约2.5~3.0 cm,于吻合口上方的门静脉内置入1个内含琼脂环的钢圈起固定作用。琼脂吸水后不断膨胀而逐渐阻塞门静脉,在吻合口上方双重结扎腔静脉,使其下方的血液完全注入门静脉系统。用此法3~6周后全部成模,无死亡,门静脉压力明显增高,食管胃底静脉丛呈不同程度曲张,肝脏组织学改变不明显。
秦云峰等[6]对上述方法做了改进,在下腔静脉-门静脉侧侧吻合、下腔静脉结扎及门静脉部分缩窄的基础上,采用介入放射学经导管栓塞技术处理门静脉,经导管用自制不锈钢丝卷阻塞门脉肝端。该方法造模的犬全部成活,吻合口通畅,术后门脉压力高,胃镜和X线门脉造影以及病理切片证实食管下段黏膜下曲张静脉形成。
黄莚庭等[7]也在犬上施行大口径门腔侧侧吻合术,然后在吻合口的近心侧结扎下腔静脉,做成腔门转流术后门静脉高血流状态的动物模型,结果发现门静脉尽管可以稳定地保持高血流状态,门静脉压力也持续不同程度地升高,但无明显侧支形成,肝脏也无组织学变化,肝功能良好,可见单纯的门静脉高血流状态并不能很好地形成门静脉高压症。而徐辉等[8]采用改良Stiegmann方法,对实验犬门静脉结扎,使门静脉管径缩小40%~60%,同时在肾上水平横断下腔静脉,近段关闭,远端与门静脉行端侧吻合,建立稳定的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动物模型。
门-腔静脉吻合制作的门脉高压症动物模型,门静脉压力高,且相对稳定,形成明显的侧支静脉曲张,是具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门静脉高压症大动物模型,成功率高,重复性好,死亡率低,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内窥镜注射硬化剂治疗出血的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2 肝内型门静脉高压症动物模型
2.1 四氯化碳诱导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模型
1936年Cameron和Karunaratne[9]首次报道应用四氯化碳制作肝硬化动物模型。大动物最常见的给药途径是口服和腹腔注射。1993年国内学者吕明德等[10]采用复合致病因子法成功制备了狗肝硬化模型,通过腹腔注射CC14,外加高脂低蛋白饮食与饮用乙醇水增加了肝细胞对CC14敏感性,促进肝脏病变。于实验第8周末肝硬化形成率达91%。 此后国内学者刘小玲[11]通过经胃管胃肠灌注CC14法建立稳定的犬肝硬化门脉高压模型,死亡率为27%。
曹罡等[12]采用门脉置管四氯化碳注射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