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使其对颅内脑血管病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且旋转DSA和3DDSA具有旋转和三维成像功能,为多角度观察提供了方便,有效排除了血管成角、重叠等因素的干扰,进一步提高了脑血管病的确诊率,其中3DDSA不仅能以高分辨率清晰地显示脑血管解剖结构,还可通过减少曝光次数来减小放射剂量。⑵在显示血管的同时,还可以动态观察血管内血液动力学情况和血管狭窄程度。⑶可以在检查过程中进行血管内治疗。
其缺点主要表现在:⑴SAH急性期患者血管痉挛致载瘤动脉或动脉充盈不够,血管走行重叠,成角及投射角度选择不当等原因造成部分患者漏诊和误诊;⑵在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6h内行DSA检查有诱发再出血的危险[6];⑶有血栓形成的动脉瘤显影不清或无法显影。
5.2 CTA的显影能力
CTA显影具有如下优点:⑴利用VR、MPR、MIP、SSD、VE等及近来发展的螺旋CT减影技术及应用伪彩色成像技术使具有不同值的组织以不同颜色显示,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靠近颅骨血管的显示问题,可显示颅底骨性结构与颅内动脉瘤的关系,并为手术设计手术入路提供了重要信息[7]。研究显示减影技术的应用发现对靠近颅底骨处的微小动脉的检出方面更有优势[89]。⑵可显示载瘤动脉钙化,载瘤动脉钙化明显的病例,术中调整瘤夹的方向和位置可能增加发生并发症的风险,通过CT内镜技术可以了解血管内部情况为下一步治疗带来方便。⑶通过工作站模拟手术入路,可提高手术成功率[10]。⑷利用减影技术去除骨性结构对血管的影响,尤其颅底及颈椎对颅内动脉的影响,可达到与DSA相似的效果。⑸同时显示双侧颈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Willis环,利于观察颅内动脉供血全貌并进行两侧血管对比,这是DSA难以做到的。⑹显影不受局部血流状态如涡流、钙化、血栓形成的影响,此亦优于DSA及MRA。
其缺点主要是:⑴只能观察血管解剖结构而不能了解血流动力学情况,不能动态反映血流情况。⑵静脉注射造影剂后一次性成像,不能避免由于血管痉挛因素而使成像质量欠佳且无法避免静脉污染。⑶对细小动脉显影欠佳,延迟时间难以精确,尤其对于严重脑血管痉挛者。⑷极少数破裂动脉瘤萎陷明显,CTA不能显示瘤体;不能动态观察到对比剂外溢,对破裂口位置(瘤颈、瘤体或瘤顶)难以准确判断,此与DSA无法比拟。⑸在减影技术中整个扫描过程中要保持患者不能动,否则层面重合不好,并且减影的信噪比取决于对比剂到达靶血管的浓度,减影效果难以保证。由于去除了颅底骨,SSD空间感没有常规强,信息丢失多或图像失真,且对大脑未梢小血管显示不如DSA。⑹动脉瘤颈部细长的动脉瘤血液或造影剂难以进入瘤体致动脉瘤显影不佳。
5.3 MRA的显影能力
MRA显影具有如下优点:⑴MRA是目前唯一的无创伤性、无辐射危害的、快捷敏感性高的脑血管造影技术。⑵MRA图像与DSA图像有良好的相关性,高场强(1.5T 以上)MRA成像接近DSA,对动脉瘤的细节及瘤颈的显示具有独特的优势,能任意方向显示动脉瘤与瘤颈关系,并能较准确测量动脉瘤大小、瘤颈及载瘤动脉直径,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关系。⑶病变显示不受颅骨影响。⑷采用3DTOF MRA还可清楚显示腔内血栓。⑸电解可脱弹簧圈(GDC)介入栓塞术后用MRA检查安全且有良好的成像质量[11]。⑹有血栓形成的动脉瘤仍可清晰显示。⑺可以用于血液流动速度测量。
其缺点主要是:⑴空间分辨率、血管显示的精确度较低,分辨率尚不如DSA,立体形态描述不如3DCTA,易受血肿、水肿以及脑软化灶信号影响。与DSA和CTA对比研究显示, 对一、二级血管及各主要静脉窦显示清楚, 对前、后交通动脉显示敏感性、特异性低。⑵对血流速度、流量有限或以湍流为主的颅内动脉瘤不敏感。⑶走行于扫描层面而非垂直的血管、扭曲的血管及分叉的血管因饱和作用造成信号丢失,局部狭窄或扩张的血管及大的动脉瘤,由于血流的不均匀性,因湍流或涡流造成血液中质子群失散,导致丧失,致使上述性质的血管显示差或出现夸大效应。⑷对早期的SAH不太敏感,亦不能显示动脉瘤的钙化。⑸与CTA一样,重建效果与操作者的相关性大,影响病变显示人为的因素较多。
6 CTA、MRA在颅内动脉瘤的筛查及术后随访中的应用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发展,越来越多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被发现, 同时兼顾简便、创伤小、费用低及诊断的高准确性、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等已成为公众及医务工作者对以社区筛查为目的的检查手段的基本要求,为此CTA及MRA从DSA等多种血管成像技术中脱颖而出[12]。CTA可发现直径2mm[1314]以上的动脉瘤, Villabanca[15]等报道,对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未显示的微小动脉瘤,可在颅脑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