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和恢复功能的解剖学基础,故血管再通率与临床疗效呈正相关[6]。笔者观察了不同时间窗接受介入溶栓术ACI患者的预后,发现3组间血管再通及临床疗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发现这两项指标变化具有平行性,均以A组患者预后最为理想,B组次之,C组最差。本研究结果提示,越早接受介入溶栓术,其临床疗效及预后越佳。
ACI溶栓患者的并发症与病情本身及溶栓术的操作有关,而临床经验表明其与操作过程关系更为密切。继发出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UK的用量,而后者与患者的缺血时间长短及血栓体积大小有关。研究表明早期接受溶栓、血栓体积小、UK的用量小,则继发出血的可能性小;再灌注损伤与再恢复灌注的时间窗紧密相关,超早期(6h内)接受溶栓,发生再灌注损伤的概率小。脑水肿是脑损伤后脑细胞缺氧而引起的应激性反应,并且溶栓术作为一种手术操作本身也可引起脑水肿;再闭塞(或再梗死)与缺血时间长短及溶栓的程度有关,溶栓越早且血栓被充分溶解则再闭塞的可能性越低。本研究65例患者在观察期内均未出现死亡,并且3组间各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出现并发症的患者给予相应处理,病情均缓解)。以上结果可能与溶栓术的操作比较规范,尤其是UK的用量把握得比较恰当有关。
本研究65例患者在6h内发病者19例,占29.2%;7~12h发病者30例,占46.2%;12h以上发病者16例,占24.6%。可以看出发病在6h以上(错过最佳溶栓时间窗)的患者所占比例相当高为70.8%。针对本地区(粤西县市及农村)的实际情况,错过最佳溶栓时间窗的原因可能是家属对脑血管病的预防意识弱,发病后对其不够重视而未能尽早送院或是因为交通不便、经济困难等原因导致转送不及时;还有一种较常见的原因是在基层医院处理的时间过长,未能作出恰当有效的处理,导致转到我院时发病已在6 h甚至12 h以上。故在基层单位仍需继续加强脑血管病的宣教,增强群众对该病的预防意识,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参考文献】
[1]王薇薇,王新德.第六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神经科志, 2004, 37(4):346348.
[2]陈常胜,王秀春,孙业全,等.动脉溶栓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J]. 疑难病杂志, 2007, 6(6):339342.
[3]申刚,陈德基,何明基,等.急性脑梗塞介入溶栓治疗临床观察 [J].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07, 12(2):102103.
[4]刘琪雄,廖耿,蒋学军.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护理体会[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8,26(2):230231.
[5]del Zoppo G J, Ferbert A, Otis S, et al. Local intraarterial fibrinolytic therapy in acute carotid territory . A pilot study [J]. Stoke,1988, 19(3):307313.
[6]Stephen M D, Geoffrey A D. Basilar artery thrombosis: recanalization is the key[J]. Stroke, 2006, 37(9):24342440.
仁和医学论文网专业提供代写代发医学论文服务,并提供大量论文资料,如有业务需求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