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正文  

不同溶栓时间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溶栓时间窗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管再通、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65例在发病24h内接受介入溶栓术ACI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发病时间分为3组,分别为A组(0~6h),B组(7~12h)及C组(13~24h),比较3组间术后血管再通、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组间血管再通(Hc=10.372,P<0.01)及临床疗效(Hc=11.404,P<0.01)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以A组效果最佳,B组次之,C组最差;3组间并发症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CI患者越早接受介入溶栓术,其血管再通率及临床疗效越理想。

  【关键词】 脑梗死 时间窗 介入溶栓术

  急性脑梗死(ACI)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最常见类型之一,尽早行介入溶栓术是ACI治疗的关键。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65例ACI患者的资料,以明确不同介入溶栓时间窗对ACI患者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有患者均于2005年1月至2008年4月期间经急诊收治神经外科,依据2003年11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颁布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确诊[1]。本组病例选择标准[2]如下:(1)确诊为ACI;(2)头颅CT排除颅内出血;(3)发病24h之内;(4)近期无手术、外伤等病史;(5)无风湿性心脏病史,无严重心力衰竭;(6)征得患者家属知情同意。最终共有6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既往有明确脑血管病史者29例;血栓位于颈内动脉26例,大脑中动脉18例,后动脉8例,椎基底动脉8例,前动脉5例),其中男36例,女29例;年龄45~78岁,平均(57.8±17.4)岁。按发病时间分为3组:A组(0~6 h,19例)、B组(7~12 h,30例)及C组(13~24 h,16例)。3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血压、血脂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即予甘露醇及神经营养药物,并急诊行股动脉穿刺插管,用Seldinger法穿刺置6F动脉鞘,全身肝素化,置4F导管于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行诊断性脑血管造影(包括DSA),以明确ACI和脑血管病变情况。术中发现A组的中心坏死区及缺血半暗带面积均较小,B组次之,C组以上面积均较大,且侧枝循环情况不理想。明确闭塞血管段后遂将微导管送入血栓部位或其内部,反复抽动导丝以进行机械碎栓。自微导管内采取手推注入尿激酶(UK),首剂5万~20万U溶于生理盐水40 mL,推注10~20 min入闭塞区域。注药后行造影检查,观察患侧脑动脉改变情况。根据具体情况可重复注药,每次10万~20万U,直到血管再通或UK达到最大量200万U[3]。溶栓成功后立即送回病房密切观察,复查肝肾、凝血功能等指标;并继续予肝素抗凝、神经细胞保护剂等治疗。有颅内压增高者给予降颅内压治疗,如出现临床症状变化时复查头颅CT以了解颅内病变情况[4]。

  1.2.2 疗效评价

  (1)血管再通程度的评定:经介入影像学评价分为3个水平:溶栓后即刻行血管造影,血管再通程度≥50%为完全再通;再通程度达20%~49%为部分再通;小于20%为未通。(2)临床疗效的评定[1]: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在3级以下;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小于18%。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秩和检验及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溶栓时间窗对血管再通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3组的血管再通情况及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以A组效果最佳,B组次之,C组最差,见表1。表1 3组患者术后血管再通及临床疗效比较(略)

  2.2 并发症情况

  3组患者行溶栓术后的继发出血、再灌注损伤、脑水肿及再再闭塞或梗死的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 3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例(略)

  3 讨论

  1988年del Zoppo等[5]首先报道应用动脉介入溶栓治疗颈内动脉闭塞患者20例。此后该方法得到推广应用。目前对于治疗的时间窗尚无明确规定,大多数学者认为在6h内(即超早期)进行最好。血管再通和再灌注是缺血的脑组织得到保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低氧对大鼠不同节段肺动脉一氧化氮合酶
    不同关节病理程度的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肌
    血管内血栓的介入性局部溶栓治疗效果显
    干扰素α与阿德福韦酯不同联合方法治疗
    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不同模式重
    用量热法研究水稻线粒体不同条件下的能
    人血液不同成份吸收光谱探讨
    不同剂量微波热凝后面神经变化的观察
    不同剂量苯妥英钠对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浓
    不同浓度乙醇提取补骨脂的比较
    3种不同产地桃仁中苦杏仁甙含量测定
    不同的标准试验菌对有效氯抗力的比较
    WMS在不同年龄老年群体中的应用分析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