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分裂多见,可见核重叠,染色质粗大,均匀分布,核仁不明显。镜下常见小细胞癌与移行细胞癌、腺癌或鳞癌等共存[9,13]。
电镜:电镜下细胞排列紧密、胞浆稀少、细胞表面有细微突起,电镜下主要特征为胞浆内有为数不多的神经内分泌颗粒, 直径80~300nm[4]。
免疫组织化学:随着医学的不断深入发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膀胱小细胞癌的诊断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众多医学科学家正在探索一种快捷、简便、有效的诊断方法。目前,用于临床检测的标记物有神经特异烯醇化酶(NSE)、嗜铬粒蛋白A(CHG)、突触素(Syn)、上皮膜抗原(EMA)、细胞角蛋白(CK)、甲状腺转录因子1 (TTF1)、 PGP 9.5、HNK1等 [14,15]。此外,还有少数膀胱小细胞癌出现CD44v6缺失的报道[16]。在大多数膀胱小细胞癌病理染色中,至少有两个神经标记物阳性,最常见的是NSE,出现在将近90%的病例中,其次是CHG、Syn出现在约半数病例中[17]。而特异性方面,至今未找到具有百分百的特性性的标记物。Iczkowski等[16]报道CHG对膀胱小细胞癌的特异性高达97%,NSE和Syn的特异性分别是93%和76%。
临床上需与膀胱小细胞癌鉴别的疾病有:膀胱恶性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成神经细胞瘤、胚胎源性的横纹肌肉瘤及来源于肺或前列腺的转移瘤等。鉴别诊断需结合临床、病理综合考虑,鉴别困难时免疫组化帮助很大。其中值得重视的是与膀胱恶性淋巴瘤的鉴别,两者最为相似,但免疫组化恶性淋巴瘤LCA(+)而CK(),而小细胞癌不可能出现LCA(+)[4,8]。
4 治疗及预后
膀胱小细胞癌的治疗,目前医学界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文献曾报道不同的治疗方案,包括膀胱根治性切除、膀胱部分切除、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结合放疗、手术结合化疗、化疗结合放疗和综合化疗[18,19]。但一点是比较清楚的,膀胱小细胞癌病人极易发生系统转移,因此仅采取手术治疗疗效不佳,辅助疗法是应该考虑的。接受辅助化疗或放疗的患者较单纯手术的患者在统计上具有明显改善的预后[20]。
来自Mayo Clinic的经验认为,除已发生转移(M1)的膀胱小细胞癌患者都应采用膀胱根治切除,转移者采用系统化疗。对T2期已采用根治切除的患者无须辅助化疗外,其余T3、T4的患者均应化疗,并且采用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其中顺铂联合依托泊苷作为一线用药[5]。M.D.Anderson肿瘤中心的SiefkerRadtke等[7]作了进一步研究,他们发现新辅助化疗结合手术能显著提高病人生存率,与手术后再辅助化疗的病人相比较,前者的5年生存率是78%,而后者只有36%。虽然他们并没有提出标准的化疗方案,但顺铂、依托泊苷、异环磷酰胺、多柔比星对小细胞组分的控制效果良好。Mangar等[21]多年的临床经验也支持了新辅助化疗这一治疗方案。然而,虽然术前化疗的效果值得信服,但也有报道说,无论新辅助化疗的效果有多好,都应该继续术后的辅助化疗[22]。文献也还有单独运用MVAC方案化疗取得明显效果的报道[23]。
单纯放疗对膀胱小细胞癌的疗效差,然而,当联合化疗时,放疗可能会增进疗效。bastus等[19]报道5例患者经过6个周期的PE/CAV(PE:顺铂、依托泊苷;CAV:异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的交替化疗后,4例膀胱镜检未见肿瘤组织(1例化疗过程中死亡),之后对这4例患者体外放疗(膀胱60Gy,骨盆45Gy),1例12个月后复发,采用膀胱切除术后已生存42个月,其余3例已无瘤生存60、48、27个月。Holmang 等[24]报告一组25 例膀胱小细胞癌,在5 例长期生存者中,3 例为接受TURBt 术和辅助放疗者。
膀胱小细胞癌多为晚期肿瘤,病情严重,预后差。但随着对疾病认识的增加,预后也逐渐改善。Choong等[5]报道的44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已达到1.7年,是其以前报道的3倍。Liang Cheng等[9]报道的64例患者,其1年、18月、3年、5年生存率分别是56%、41%、23%、16%。膀胱小细胞癌预后与年龄、性别、吸烟史、表现症状无明显相关,纯小细胞癌与混合癌在生存率方面也没有显著差异,但器官局限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率显著优于非局限性者。
5 结束语
随着对膀胱小细胞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这一疾病有了更多的认识。但由于病例数量有限,使研究受到一定的制约。迄今为止,无论是基础还是临床研究中,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为这一疾病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文献报道ckit(亦称CD117)在膀胱小细胞癌中的表达可能不仅可以作为一种预后指标的检测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