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膀胱肿瘤;治疗;预后
0 引言
膀胱小细胞癌(Smallcell carcinoma of the urinary bladder, SCBC),是泌尿系肿瘤中一种比较罕见的恶性肿瘤。但因其在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而生物学行为却呈高度恶性,进展快、转移早、预后差,如今已越来越受到肿瘤科及泌尿外科医生的重视。因此,本文将对膀胱小细胞癌的新近研究做一综述。
1 起源
对膀胱小细胞癌的起源,不同学者持不同看法。曾经主要有三种假说:正常膀胱的神经内分泌细胞恶性变、干细胞起源及尿路上皮化生[1]。但目前有较多学者认为膀胱小细胞癌和膀胱上皮性癌具有相同的起源,即支持干细胞起源学说。
Kuroda等[2]通过对同一肿瘤组织中膀胱小细胞癌合并移行细胞癌的研究发现,两者均表达CA199,因此认为两者可能具有相同的组织发生。Cheng L等[3]在分子遗传水平进一步证实了膀胱小细胞癌和移行细胞癌起源于相同组织细胞。他们运用杂合性丢失(LOH)和X染色体失活(女性病人)方法对20例(男16例,女4例)膀胱小细胞癌合并移行细胞癌患者肿瘤细胞群进行分析,检测了5个多态微卫星标志物,分别是D3S3050(位于3p2526)、IFNA和D9S171(位于9p21)、D9S177(位于9p3233)、TP53(位于17p13),发现所有病例中两种类型的肿瘤几乎具有相同的等位基因丢失模式,其总的等位基因丢失频率是90%。 其中也有3例病人在某单一基因位点,两种肿瘤表现出了不同的等位基因丢失模式,但是LOH模式在其他位点是相同的。作者解释这三例细微的差别很有可能是肿瘤演进过程中发生了克隆异质化现象。用同样的方法进一步分别对4例女患者中两种肿瘤细胞内X染色体的研究发现,两种类型的细胞呈现了相同的非随机X染色体失活模式。
2 临床特点
早在1989年,Edward等[4]对原发于膀胱的3778例恶性肿瘤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发现膀胱小细胞癌18例,占0.48%。Choong等[5]对该研究所1975~2003年的8345例原发膀胱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其中有膀胱小细胞癌患者44名,占0.53%。其中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3.3~5.1∶1,发病年龄最低的是35岁,最高的达87岁,平均年龄67岁 [510] 。
临床上首发症状为无痛性肉眼血尿而就诊的占绝大多数。Trias I等[1]统计的文献报道157例患者中,78.2%的患者以血尿为首发症状;Liang Cheng等[9]对64例病人报道中则高达88%。此外,出现排尿困难的患者占12%,临床上还见有尿频、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膀胱小细胞癌虽属神经内分泌肿瘤,但文献报道出现副癌综合征的很少。其中Kanat等[11]报道了1例膀胱小细胞癌病人出现了全身淀粉样变性和肾病综合征。临床上还有膀胱小细胞癌伴Cushing综合征的报道 [12] 。
膀胱小细胞癌患者就诊时几乎全部已是中晚期肿瘤。Liang Cheng等[9]报道的64例病人中有63例浸润肌层,66%已发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SiefkerRadtke等[7]报道的88例患者中TII 期及以上者占96%。Choong等[5]报道的病例中,无I期病例,II 期12例(27.3%),III期13例(29.6%),IV期19例(43.2%)。其中,发生盆内外淋巴结转移者最多见,占28.6%,常见的结外转移器官是肝和骨,各占23.8%,还见有转移至肺、脑、皮肤、肾上腺的病例。可见,早期发现膀胱小细胞癌对泌尿外科医生来说其意义是举足轻重的。
膀胱小细胞癌合并膀胱其他肿瘤是其临床又一特点,临床上仅有12%~32%的病人为单纯小细胞癌。常见的并发肿瘤为移行上皮细胞癌(70%~75%),腺癌(8%~10%),鳞状上皮癌(约10%),此外还见有肉瘤样上皮癌及3种类型的肿瘤发生于同一病例的报道 [5,9] 。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关于膀胱小细胞癌的诊断,目前对于临床医生和病理科医生来说仍是比较困难的。目前确诊主要还是依靠组织学检查,包括光镜、 电镜、免疫化学检查。
光镜:依据WHO规定的肺小细胞癌的形态学诊断标准,膀胱小细胞癌肿瘤细胞光镜下分为三类:燕麦细胞型、中间细胞型及混合细胞型。小细胞癌常呈不规则巢状或弥漫片状排列,亦可见索状排列,偶有癌细胞围绕小血管排列成假菊形团结构。癌细胞体积较小,短梭形或淋巴细胞样,细胞界限不清,细胞质稀少,核为圆形、椭圆形或梭形,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