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了解术前心理干预对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焦虑、抑郁、恐惧、烦躁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以及血压、心率的改变。方法 腹部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n=38)和对照组(n=42),两组患者均于心理干预前、后入院后进行心理学调查(SAS、SDS及SAI)和测量血压、心率。干预组进行心理学护理干预支持疗法(PPST),对照组则不予任何心理支持,待术前晚再次进行SAS、SDS和SAI的调查以及监测血压、心率。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SAS、SDS及SAI和血压、心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后干预组的SAS、SDS、SAI及收缩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择期手术患者术前进行心理干预有助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和维持血压、心率的稳定,使其能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平稳的生命体征迎接手术。
【关键词】 择期手术 术前患者 心理干预 心理状况
手术治疗是外科治疗的重要方法,然而麻醉、手术是术前患者异常心理的主要应激源,致使神经、内分泌紊乱和行为异常,出现焦虑、抑郁、恐惧、孤独等情绪变化,影响围术期的处理和康复[1]。为了解心理干预对手术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本文对38例择期手术患者 作了术前心理干预,并与不作心理干预的42例作对照,以期为患者提供正确的心理疏导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与分组
本文80例为2008年5月至8月在我科住院拟择期行腹部手术者,既往均无精神病、神经和内分泌紊乱病史。按随机数字量表将观察对象分为干预组(n=38)和对照组(n=42)。干预组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16~78岁,平均(49.7±12.5)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8例,中学及中专28例,小学及以下2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18~72岁,平均(50.6±10.9)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9例,中学及中专30例,小学及以下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入院后即在护理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AS)、状态一特质焦虑问卷(STAD)的状态焦虑量表(SAI)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记分做基值[2]。对干预组实施医学心理干预:了解患者焦虑原因,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解释、开导、解答疑问;向患者讲解手术的方式、术后护理、预后等外科知识及术前不同的心理状态对手术的影响,强调术前控制情绪的重要性;向患者介绍术前的准备工作如插胃管,导尿的必要性,入手术室后可能感受到的不适以及手术、麻醉程序,指导患者如何配合,消除紧张,做好迎接手术的准备;告知患者术毕逐渐清醒时可能出现的不适如各种留置管道的刺激及如何配合,还有术后疼痛程度、咳嗽、咽部不适的原因及解决方法等;充分利用术后患者进行现身说法,以解除焦虑和抑郁不良情绪影响,帮助患者消除疑虑,改善心境。在对照组中,简单向患者介绍术前常规准备事项,如清洁皮肤、术前禁饮食、胃肠道准备等,以及术前晚按医嘱常规给予安定等药物。
两组分别于术前晚进行SAS、SDS、SAI评估及血压、心率的测量。待自评结束后,分别将SAS、SDS、SAI中的20个项目各项分数相加,即得到粗分,然后通过公式转换:Y=in+(1.25X),即以粗分乘以1.25后,取其整数部分为标准分(indexscor,Y)[2]。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统计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SAS、SDS、SAI标准记分以及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SAS、SDS、SAI标准记分以及收缩压、心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舒张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两组干预前、后各项指标的比较(略)
3 讨论
手术本身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生理应激,加之患者对麻醉、手术等有关问题缺乏认识,因此手术患者术前普遍存在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心理状态。心理上的应激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理活动,其中以交感神经一肾上腺髓质兴奋和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分泌增多(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为主要表现[3],以致术前产生焦虑性高血压、心率和行为异常(烦躁不安,与医护人员合作差等),严重影响围术期的准备、处理和术后康复。评价心理干预措施对手术患者术前心理状态的影响效果可通过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如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