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抑郁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根据HAMD测定将108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抑郁组38例,非抑郁组70 例,进而比较两组的预后,分析神经功能康复情况。 结果 抑郁组总有效率66.5%,非抑郁组80%。抑郁组神经功能康复缓慢,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影响患者预后,应引起神经内科医师重视。
【关键词】 脑卒中; 抑郁; 预后
医学的发展使人们对脑卒中认识提高,脑卒中本身所导致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呈下降趋势,而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康复锻炼的主动性,阻碍了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的恢复,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满意度下降。笔者对本院近期发病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6年5月~2007年5月住院的108例诊断为脑卒中并能通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测定的患者。脑卒中诊断标准均按1995年10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进行诊断[1];抑郁症诊断符合《中国精神障碍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诊断标准[2],抑郁为首发,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大于17分[3]。既往无精神病史及精神病家族史,排除有意识障碍或失语者。
根据HAMD测定得分情况将108例脑卒中患者分为两组:抑郁组(HAMD评分大于17分)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58~81岁;缺血性脑卒中26例(基底节区梗死19例,丘脑梗死2例,脑干梗死2例,额叶梗死1例,颞叶梗死1例,顶叶梗死1例),出血性卒中12例;合并高血压25例,糖尿病9例,冠心病14例,胆结石1例;其中9例患者合并两种疾病,1例患者合并三种。非抑郁组(HAMD评分小于17分)70例,男49例,女21例;年龄55~84岁。缺血性脑卒中52例(基底节区梗死39例,丘脑梗死3例,脑干梗死5例,额叶梗死2例,颞叶梗死1例,枕叶梗死1例,顶叶梗死1例),出血性卒中18例;合并高血压46例,糖尿病22例,冠心病39例,胆石症5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性质、部位、合并症、治疗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对比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半年治疗结果,分析脑卒中后抑郁对预后的影响。
1.2 评定标准 用HAMD评定脑卒中患者,评分总分大于17分者为抑郁症,小于17分者为正常。神经功能缺损评价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4](SSS,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评价,0~15分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16~30分为中度缺损,31~45分为重度缺损。
1.3 统计学处理 统计数据用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统计教研室开发的PEMS 3.1软件处理,疗效统计数据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通过HAMD测定108例脑卒中患者出现抑郁症状38例(38/108),PSD发生率为35%;发病半年时进行SSS评分。抑郁组和非抑郁组0~15分分别为5 例(13.16%)和22例(31.43%),16~30分分别为20例(53.4%)和34例(48.57%),31~45分分别为13例(34.21%)和14例(20%)。总有效率(0~30分)分别为66.56%和80%,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从而表明抑郁组神经功能康复状况明显差于非抑郁组。
3 讨论
脑卒中一直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的疾病之一。PSD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本组患者发生率高达35%,与钱连华等报道的22%~79%基本一致[5]。其发病高峰为脑卒中后3~6个月[6]。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会延缓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时间,并使劳动力丧失,甚至增加脑血管病的复发率、致残率、病死率。
本研究表明脑卒中合并抑郁者神经功能康复状况明显差于非抑郁组。国外资料也表明,早期抗抑郁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7]。PSD是由心境障碍引发,应激性生活事件与心境障碍,尤其与抑郁病的关系较为密切[8]。脑卒中发生前,大多患者身体健康,行动自如,突然出现脑卒中,肢体活动障碍,日常生活难以自理,心理难以承受,加上对预后的害怕和担心,导致恐惧、消极、悲观、烦躁情绪产生。随着短时间内躯体功能恢复的希望破灭及担心后遗症在生活上和经济上给家庭带来的负担,往往陷入绝望、担忧、抑郁、焦虑,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钝、兴趣减退或急躁易怒等情感障碍,对治疗缺乏信心,不主动配合康复治疗,最后导致神经功能恢复缓慢或不能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