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甲状腺结节内钙化对甲状腺癌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术前通过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根据甲状腺结节内钙化点的形态、大小、回声特征判断甲状腺疾病的性质,对诊断疾病和指导手术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钙质沉着症·CT
1 甲状腺钙化
1.1 甲状腺钙化的原因 甲状腺良性疾病出现钙化较少,通常是由于炎症、血肿吸收机化后形成的结节壁钙化或纤维隔带钙化。甲状腺恶性肿瘤中心的钙化是由于癌细胞生长迅速,肿瘤血管及纤维组织增生,出现钙盐沉积,从而导致钙化[1]。
1.2 甲状腺钙化的分类 目前将甲状腺钙化分为2类。1)粗大钙化。超声检查中钙化结节的直径>2 mm,超声表现为强光团、片状、弧形或其他不规则形态的钙化灶。病理组织切片中观察形态不规则。2)微小钙化。钙化结节的直径≤2 mm,超声表现多呈针尖样、颗粒样、点状、砂粒样。病理组织切片中观察圆形或砂粒体样,直径60~100 μm。超声检查中≤2 mm的钙化点反映的就是病理组织切片中观察到的微钙化,但超声检查的微小钙化发现率较低[1]。
1.3 甲状腺病变钙化灶的发生率 甲状腺良性病变出现钙化较少,约6%~14%,其中大多为粗大钙化,而微小钙化发生率较低[1]。
甲状腺恶性肿瘤总钙化率为37%~75.7%,其中微钙化发生率为55%~68%,比粗钙化发生率高,与良性病变相反[1]。表1为近年部分文献报道的甲状腺病变的钙化率。
从表中可以看出甲状腺病变钙化率各家报道差异较大[1-6],其原因可能为1)超声检查受操作者主观因素影响大,且常由于太小或隐藏于粗钙化和纤维化声影后方,而出现对甲状腺钙化的遗漏。2)由于甲状腺癌的钙化结节通常很小,石腊切片难以恰好通过钙化灶,加之钙化灶非病理定性所需,所以除非是前瞻性研究或特别提请病理医师注意,通常都不会有太高检出率[1]。
2 甲状腺钙化病灶与甲状腺癌的关系
2.1 微钙化 甲状腺恶性肿瘤灶中不仅易出现钙化,而且在超声图像上多为针尖样、砂粒样、点状的微钙化,后方声影可有可无。
一般认为钙化颗粒越粗大,癌组织分化越好。其钙化阴影特点与癌分类可能有以下关系[6]:1)砂粒样钙化几乎为甲状腺恶性肿瘤所共有,常是乳头状癌的特征性表现。2)粗大的钙化影像中,约有10%~20%为癌,其中滤泡性甲状腺癌所占比例大。3)髓样癌粗大颗粒和砂粒样钙化常相混合。4)一般甲状腺良性肿瘤钙化影像多为粗大钙化,边缘清楚,而恶性肿瘤则阴影淡而模糊。
目前普遍认为,微钙化是超声诊断甲状腺癌特异性最高的指标,文献报道为83%~90.3%,对乳头状癌则可达93%~95%[1]。马斌林等[4]报道,经手术、病理组织学确诊的320例甲状腺癌中262例有钙化灶,占81.9%,且均为乳头状癌。有报道40%~50%乳头状癌有砂粒体,砂粒样钙化是乳头状癌的特征性表现,几乎不见于其他甲状腺病变[7]。
当甲状腺实性不均质结节内有微钙化,应高度怀疑甲状腺恶性肿瘤;而对于囊性结节,囊壁上有结节样隆起,隆起中出现微钙化者,很可能有乳头状癌的成分存在,据报道恶变率可达70%~80%[5]。
2.2 单发结节 单发弧立性结节患者,钙化与癌变发生有关,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高于多发结节伴钙化者。钙化的单发结节50%为恶性[2]。有研究也发现在伴有钙化的37个单发结节中有28个(75.7%)是恶性[2]。伴有钙化的多发结节具有相同的相对风险,仔细观察多发结节病变的钙化有助于恶性肿瘤的诊断[2]。
2.3 性别和年龄 郝儒田等[6]报道107例钙化结节中,恶性56例(52.3%),均为乳头状癌。其中恶性钙化结节男性为72.7%(8/11),女性为50.0%(48/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岁恶性钙化结节占38.6%(22/57),<45岁恶性钙化结节占68.0%(3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对年轻患者有甲状腺钙化结节时,应高度警惕恶性可能。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