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量为22万的亚单位组成,主要存在于细胞表面、细胞外液、结缔组织和大多数基底膜中。根据Fn在体内分布不同,分为两种主要类型[5]:血浆型主要以可溶性形式存在于血浆及体液中;细胞型以不溶性形式存在于细胞表面、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Fn最重要的功能是促进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之间的粘连,具有维持细胞形态、控制细胞迁移、诱导细胞分化和影响免疫细胞功能等多种生物学作用[6]。
正常人泌尿系统Fn只存在于尿路上皮基底膜及粘膜下层,在完整的上皮表面基本无表达。尿液中Fn以裂解片段或复合体的形式存在,这些裂解片段或复合体主要是由尿路基底膜蛋白降解而来[7,8]。肿瘤侵犯基底膜以及诱导产生的蛋白酶增加了Fn从基底膜的释放,这样,由于膀胱癌中基底膜Fn不同程度的丧失,故尿液中Fn含量可能因为基底膜中释放增多而上升[9,12]。
3.1 尿Fn含量、Fn/Cr与膀胱癌的关系
尿液长时间搁置,化学成分及蛋白成分可能会被破坏,Fn的稳定性会降低,故采集一次性尿液立刻处理较收集24h尿更合理[10]。同时,由于尿液的浓缩与稀释有较大的变化,而不同个体间尿液中Cr相对较稳定,因此同一尿样标本的尿Fn/Cr比值更趋于准确及稳定,减少个体间的误差,更能反映个体的实际状况[11]。
本实验中膀胱癌组尿Fn含量及Fn/Cr分别是正常组的4.34倍和3.91倍,是其它泌尿系疾病组的2.79倍和2.85倍。表明膀胱癌组尿Fn含量及Fn/Cr与其他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是诊断膀胱癌有价值的肿瘤标志物。Malmstrom[8]等通过对106例膀胱癌、13例其它泌尿系疾病患者和24例健康人进行尿Fn检测,结果发现膀胱癌组与其它两组Fn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在以后相继的报道中[10~12],认为膀胱癌患者尿Fn、Fn/Cr与其它泌尿病变者及健康人有显著差异,可作为膀胱癌的诊断指标,这与我们研究的结果相一致。
本实验中肾癌患者尿Fn含量及Fn/Cr均在正常水平,可能与肾癌的细胞起源有关,因而肾癌病人的尿Fn检测仍在正常水平。本组有2例肾盂癌患者Fn含量及Fn/Cr高于正常,可能因为肾盂粘膜亦由移行上皮构成,粘膜下基底膜中Fn同样释放到尿液中所致。在本组研究的7例前列腺增生(BPH)、3例膀胱炎、5例肾/输尿管/膀胱结石和4例肾结核患者中,3例BPH(42.9%)、1例输尿管结石患者(20%)、1例膀胱炎患者(33.3%)和1例肾结核患者(25%)的Fn含量及Fn/Cr均高出正常,这与Menendez[12]等所研究的结果相类似,表明尿Fn可能还与BPH、尿路结石、肾结核等疾病因素存在联系。因本组样本较少,在以后的相关研究中有待进一步揭示。
3.2 膀胱癌患者尿Fn和Fn/Cr含量与不同病理分期、分级的关系
本实验结果表明,膀胱癌患者尿Fn含量、Fn/Cr随着病期的发展而升高。在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中尿Fn、Fn/Cr明显高于浅表性膀胱癌患者,而且随病理分级的升高尿Fn含量由206.8μg/L升至694.3μg/L,Fn/Cr也由56.3mg/mol升高到196.2mg/mol。说明膀胱癌患者尿Fn含量、Fn/Cr与肿瘤的分期、分级密切相关,这与文献报道一致[10~12]。基底膜是阻止癌细胞侵犯邻近组织的屏障,当粘膜上皮癌变随着肿瘤浸润程度的不断加深,肿瘤侵犯基底膜以及诱导产生的蛋白酶增加了Fn从基底膜的释放,膀胱基底膜中Fn减少、消失或脱落,从而释放到尿液中。由于Fn参与细胞—细胞、细胞—基质的粘附,一旦基质中的Fn减少,可导致肿瘤细胞的游离,而肿瘤细胞游离到瘤体以外是肿瘤浸润转移的前提[13]。有资料表明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的浸润程度与预后有关,浅表性膀胱癌80%出现局部复发,但转移率低于10%,而浸润性膀胱癌除表现对肌层的浸润外,更危险的是远处转移。因而尿Fn、Fn/Cr不仅可估测膀胱癌的恶性程度及进展,也可作为膀胱癌患者预后评估的有效指标。
3.3 尿Fn在检测膀胱肿瘤生物标记物中的地位及参考值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最常见肿瘤且易复发,表浅膀胱肿瘤患者术后复发率高达70%,有30%可发展成为浸润性肿瘤。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能很好地判断膀胱肿瘤术后是否早期复发或是发展成为浸润性肿瘤的方法。临床医生一直在寻找一种可定量的简便方法来替代膀胱镜和尿细胞学检查。
Mutul[11]等对多种膀胱肿瘤标记物进行了总结(表4),根据我们所测定的结果,发现Fn/C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其它标志物类似,在诊断方面并无特殊优势。但可以肯定的是,对浸润性膀胱癌和低分化膀胱癌,尿Fn和Fn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