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的术前计划更加精确,并发症进一步减低[3]。然而常规的CT及MRI影像资料,只能提供有关垂体及蝶窦的断层解剖二维图像,与术中所见的三维图像有一定的区别。手术者只能通过“主观”的想象来重构形成手术相关结构的三维图像,有一定的主观性及不准确性[4]。对于蝶窦结构复杂病例,或经蝶手术的初学者,术中往往需要借助额外设备对鞍底及蝶窦进行定位,增加了额外设备、操作时间、费用及感染的机会。近年来,国外有少数将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应用于垂体瘤经蝶手术中的研究报道,认为CTVE能显示蝶窦腔的三维解剖结构,能指导术前计划的制定、术中对重要解剖结构的辨认,应用后术中方向感明显增强,并减少了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可能[5-8]。2006年5月至2009年4月期间,我们尝试将CTVE技术应用于指导119例垂体瘤经蝶手术的术前计划及指导术中定位,取的良好效果[9]。本文就CTVE对鞍底三维解剖结构的显示情况及有关影响因素进行初步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2006年5月至2009年4月间经蝶垂体瘤手术143例,术前行蝶窦及鞍底CTVE重建者119例,其中:男41例,女78例,年龄8 ~ 72岁(平均33岁),垂体微腺瘤18例,垂体大腺瘤84例,巨大垂体腺瘤15例,垂体脓肿2例。
1.2 CT数据的采集
成像利用本院GE HiSpeed CT/I(4排)螺旋CT。仰卧位,轴位薄层扫描,扫描基线平行于听眦线,扫描范围自外鼻孔下缘至肿瘤上缘5 cm,层厚1.25 mm,进床速度3.75 mm/r,电压120 kV,电流量280 mA,矩阵512 × 512,视野(FOV) 20 ~ 25 cm,扫描时间18 ~ 25 s。增强扫描在静脉高压注入增强剂15 s后开始扫描。
1.3 蝶窦、鞍底三维解剖结构的CTVE重建
所获得CT检查原始数据输入Advantage Workstation 4.1(简称AW4.1)工作站,利用Navigator Guide 软件对鞍底的三维图象进行CTVE重建。调整有关CTVE参数,应用Smooth法及容积扫描法(volume rendering, VR)分别进行重建。
1.4 鞍底透视图像的重建
应用传输函数设计容积重建技术(transfer functions design for volume rendering),将增强图像中的颈内动脉CT值 ± 15 ~ 30 Hu赋予红色。调节不透明性(opacity)及阈值,使透过鞍底内能观察到颈内动脉。
1.5 鞍底及蝶窦的MPR重建
检查所获得原始垂体CT检查数据输入AW 4.1工作站,利用Navigator Guide 软件进行对蝶窦、鞍底等结构进行MPR重建。
1.6 术中图像的获取
行经单鼻孔-鼻中隔后-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术中应用德国诺道夫0°、30°及70°蝶窦观察镜,对手术相关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内镜下图像由配套工作站获得。
1.7 图像评估方法
对CTVE及MPR重建图象进行比较。图像由2名放射科医师、1名神经外科医师进行评估。对经重建的单一解剖结构图像的显示情况评估分2级: +,完整显示或部分显示; -,不能被显示。
1.8 资料分析
获得资料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若P > 0.05则表示两种方法对解剖结构显示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CTVE重建参数的设定
2.1.1 阈 值 阈值方式选择白底黑影方式(black in white)显示阈值界面。在Smooth重建法中,观察阈值选择为:①观察黏膜结构阈值-500 ~ -200 Hu(封3图1A-B,图2A-B)。②观察骨性结构阈值-100 ~ 100 Hu。阈值过高可使部分骨性结构穿透、缺失(封3图2C),阈值过低可使解剖结构边缘不锐利、图像的几何变形(封3图2A)。
2.1.2 视 角 重建图像中红色圆圈表示120°视角(封3图1A)。视角过大,边缘图像易扭曲、变形。视角过小则显示解剖结构少,参照物过少,术中指导作用减弱。本组常用视角在120° ~ 160°之间。
2.1.3 视点及视线 视点位于蝶窦腔内,视线与术中显微镜和/或内窥镜下视线接近。视点及视线方向可见CTVE图像中右下角的小定位图(封3图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