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针以调整针尖侧孔的方向,或调整穿刺深度,这些操作导致粉碎针反复与颅骨摩擦,使二者结合不紧密,气体自粉碎针与颅骨间的空隙进入颅内;⑵引流管与三通器、注射器与引流管连接不紧密、塑料螺帽未旋紧、或螺帽内垫与螺帽不吻合都可导致气体从缝隙进入颅内;⑶术中冲洗时,把引流管及注射器内的气体注入颅内,术毕又未能将空气排出;⑷更换外引流袋时,引流袋内残存气体可逆行进入颅内。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应注意:⑴行血肿穿刺及冲洗前,应认真检查组合中的各个部件,正确安装各组装件,确保紧密,牢固,特别要注意装接密封盖、胶垫、冲洗引流管等环节,保证穿刺引流系统有良好的密闭性;⑵首次穿刺抽吸控制在总血肿量的2/3以内,如合并有大量脑脊液引出时,应注意适当控制其引流速度,并保证出入量平衡[3-4];⑶引流时要尽量减少针体对穿刺通路周围颅骨的磨损,尽量不影响穿刺通路的密闭性;⑷冲洗时应使注射器高于头位,直立注射器,先轻轻抽吸或辅以手指弹拨引流管,让引流管中存留的空气因其密度低而全部进入注射器顶部,然后再予冲洗。若引流管液平面低于穿刺平面10 cm时,说明颅内压过低,有气体进入的危险,应先注入生理盐水调整颅压使液面位于穿刺平面15~20 cm以上。冲洗前如不能确定颅内压力情况,可适当注入生理盐水保持高压状态。穿刺成功后置引流袋于穿刺平面以上15~20 cm,改变头位同时应随之改变引流袋高度;⑸加强病人术后管理,特别对有意识障碍或烦躁的患者更应加强管理,引流装置要妥善包扎,固定,防止意外脱落或被患者拽掉。更换引流袋时宜夹闭引流管后再进行更换,拔管时必须先夹闭引流管,且应避免在颅内负压时拔管。
气体进入颅内后,由于重力的作用,脑组织及脑脊液位于低位,而气体由于质量轻,常聚集于血肿腔的高位,不易引出(病人仰卧时气体位于额面方向,半卧位时气体位于额顶方向,坐位时气体位于顶部方向,头右偏时气体位于左颞面方向,头左偏时气体位于右颞面方向)。少量颅内积气可不急于处理;较多气体进入者,在每天1~4次反复冲洗血肿的同时可调整患者体位,使其穿刺点成为最高位点,并原位旋转粉碎针以调整针尖侧孔的方向,或调整穿刺深度,使粉碎针侧孔位于气液平面之上的高位气体中,并注入0.9%生理盐水置换引流,这样气体可较容易排除。
【参考文献】
[1]张文川,孙晓川.慢性硬膜下血肿术中引流管安置的临床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2006,22(1):24-26.
[2]黄艺洪,王延平,由 行,等.YL1型针应用于血肿微创清除术并发颅内积气的防治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11(5):1 173-1 174.
[3]唐海川,郝亚洲.防止微创引流术中颅内积气应注意的几个环节[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5,11(7):958-959.
[4]王宝侠,许一平.双腔管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120例[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13(3):184-185
仁和医学论文网专业提供代写代发医学论文服务,并提供大量论文资料,如有业务需求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