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微创引流术;颅内积气
颅内积气简称气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气体从外界进入颅内,并积存在脑实质、脑室、脑池及硬脑膜下的间隙内。根据有无占位效应可将颅内积气分为一般性气颅和张力性气颅。少量颅内积气可逐渐被吸收而自行消失,而大量颅内积气则可引起颅内压增高、脑实质受压、脑脊液循环障碍等,患者会出现神经功能缺失或意识改变,严重者会形成脑疝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引起颅内积气的原因多样,外伤、感染、脑室穿刺、连续硬膜外麻醉都可引起颅内积气,其中颅内血肿微创引流术是其诱发原因之一。经统计报道,微创引流术后并发颅内积气的患者高达35%以上。我科自2003年以来,对6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万福特公司生产的YL1型颅内血肿微创粉碎针行颅内血肿微创引流术,术后并发颅内积气15例(发生率22.05%),在对其原因仔细分析并予以适当的方法处理后,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5例,均为脑出血首次发病,其中男 9例,女6例;年龄45~75岁,平均54岁。对其病情进行评估适合行微创引流术,术后经头部CT确诊为颅内积气,其中8例聚集在原发血肿腔内,4例聚集在脑室内,3例分散在以上两个部位。积气按多田公式(V=π/6×长×宽×高)计算,体积最多70 mL,最少5 mL,平均16 mL,其中积气体积量5~20 mL的10例,20 mL以上的5例,其中1例并发张力性气颅,气体体积为70 mL。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都根据病情给予抗炎、止血、脱水、营养脑细胞及对症处理。根据CT影像结果及测量头皮相关标志物后,确定穿刺点、穿刺方向及靶点,避开重要的血管和功能区,用电钻沿穿刺方向钻穿骨板,将YL1型颅内血肿微创粉碎针置入原发血肿中央或脑室内[1]。再用生理盐水通过引流管进行等量置换,待引流液清亮后再注入血肿液化剂(尿激酶2~4万U)溶解血肿。术后根据引流情况及时复查CT结果,调整穿刺深度、冲洗频率及拔针时间。
1.3 颅内积气诊断标准
⑴术后数小时至数天内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烦躁、意识障碍等症状或原有神经症状加重;⑵排除颅内继发性出血、积液、感染和正常的手术反应;⑶CT显示血肿腔、脑室、脑池、脑沟及颅内各层面蛛网膜下腔等处有散在不规则状低密度影,呈现内点状、带状或片状过度透光区,并随体位的改变而变动,部分可见气液平面,CT值负1 000 HU。张力性气颅患者积气量大,一般大于4个层面,气体量超过65 mL,患者颞极、额极由于气体张力的作用,压迫脑组织向后移位,在CT图像上形似山嵴状,而呈“山峰征”或“富士山征”。部分脑组织由于受压严重可出现中线结构移位,脑室变小或消失。
1.4 临床处理
⑴认真检查并密封各个引流部件,排除漏气死角;⑵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适当控制其引流速度,保证出入量平衡;⑶调整患者体位,使患者引流时处于平卧位,引流后处于半卧位;⑷改变患者头位,原位旋转粉碎针及调整穿刺深度,使穿刺针孔位于气液平面之上,注入生理盐水置换颅内气体;⑸操作中适时改变引流袋高度,助颅内积气排除。
2 结果
经上述处理后,该组患者头痛、恶心、呕吐、烦躁、意识障碍等症状均较前明显减轻,10 d后复查CT,12例积气全部吸收,3例尚余少量积气,经过两周密切观察,后全部吸收。
3 讨论
总结该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颅内积气产生的原因,气体进入颅腔的动力是颅内外的压力差,颅内负压是导致颅内积气的根本原因。而引起颅内负压的常见原因有: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多为中老年患者,部分病人发病前多数存在一定程度的脑萎缩。手术前后应用大量的脱水剂,使脑组织体积进一步缩小。一些超早期(病后6~7 h内)血肿周围脑组织尚未发生水肿,术中短时间内将大部分血肿抽出,导致术前的病理平衡被打破。而受压及移位的脑室和脑组织不能及时复位,使脑组织塌陷,易导致颅内负压[2];⑵冲洗时出入量不均衡,入量<出量,造成颅内低压;⑶当病人咳嗽、躁动、屏气、擤鼻或打喷嚏用力时,都可造成颅内压波动,易导致气体进入颅腔;⑷引流袋位置的变换:床边引流袋由较高位放置于低位时,由于虹吸的作用原理,导致颅内压较前降低;⑸体位影响:颅内压是受体位影响的,病人被搬动或有坐、卧等体位改变,都可造成颅内负压,空气很容易被吸进颅内。
气体进入颅内有以下几种的途径:⑴置入血肿微创粉碎针后头皮切口缝合不严密,或穿刺引流过程中为了达到满意的效果,需原位旋转粉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