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92例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非手术治疗适应证。结果:非手术组57例,存活47例,死亡14例,病死率为22.3%;手术组35例,死亡10例,病死率为28.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保守治疗适应证应根据意识状态、CT扫描显示的血肿量、神经系统体征等指标综合评价。
【关键词】 外伤性颅内血肿;非手术治疗;外科手术
我院自1994~2005年收治经CT证实的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92例,其中采用非手术治疗57例。本文对其采用非手术或手术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表现
本组92例中,交通事故65例(70.7%),堕落伤12例(13.0%),跌打伤15例(16.3%)。(1) 非手术组:共57例,其中男43例,女14例。年龄1~80岁,平均40.5岁。伤后意识丧失30min内者35例,0.5~6h者12例,6h以上者2例,无昏迷者8例。按GCS意识水平计分统计3~5分者7例,6~8分者14例,9~12分者25例,13~15分者11例,≤8分者21例(36.8%)。头痛35例,呕吐21例,精神症状9例,癫痫发作2例。一侧瞳孔散大7例,视乳头水肿9例,面瘫3例,偏瘫6例,四肢瘫2例,Babinski征阳性16例。颅骨骨折23例,颅底骨折7例,复合伤9例。(2) 手术组:共35例,其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1~72岁,平均36.5岁。伤后意识丧失在30min内者21例,5~6h者7例,6h以上者5例,无意识障碍2例。按GCS 意识计分3~5分者12例,6~8分者17例,9~12分者3例,13~15分者3例;≤8分者29例(82.9%)。头痛17例,呕吐25例,双侧瞳孔不等19例,双侧瞳孔散大3例,光反射消失13例,偏瘫11例,四肢瘫6例,Babinski氏征阳性者21例,脑疝22例,去脑强直4例,颅骨骨折16例,颅底骨折5例,原发性脑干损伤7例,复合伤3例。
1.2 CT扫描
1.2.1 血肿量 脑内血肿量选CT图像中血肿量最大的层面,以血肿体积=(π/6)×长×宽×层面数来计算[1]。非手术组血肿量为2~35mL,平均(14.6±8.3)mL;手术组为25~125mL,平均(50.1±30.5)mL; 非手术组患者的脑内血肿量明显少于手术组(t=8.325,P<0.01)。
1.2.2 血肿部位 详见表1。
表1 两组的血肿部位(略)
1.2.3 占位效应 (1) 中线结构移位:以大脑镰为中线标志测量其与两侧颅骨内板的距离。手术组中线移位最小5mm,最大17.2mm,平均(6.2±1.2) mm;非手术组中线移位为0~5mm,平均(3.1±0.7)mm。以手术组患者的中线移位明显(P<0.01)。中线无移位者手术组3例(2例为小脑内血肿,1例为双侧额叶血肿),非手术组则30例,以非手术组为多(P<0.01)。(2) 脑池:主要观察基底池和环池的形态,分为正常、轻度受压和消失三种改变。非手术组正常或轻度受压者52例(91.2%),消失者5例(8.8%), 手术组相应为20例(57.1%)和15例(42.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1.3 结果
非手术组57例中,存活47例,3~11d后病情好转,死亡14例, 病死率为24.6%。手术组35例,死亡10例, 病死率为28.5%,死于肺感染、消化道出血、心脏病、复合伤、原发性脑干损伤。两组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讨论
本文收集了92例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病例,选择出与预后有较密切因素如血肿量、意识水平、中线结构移位、脑池形态进行分析。
2.1 意识状态
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的意识状态不仅能反映脑损害的程度,而且可以预示血肿及病情发展的趋势[2]。Uzzell等[3]强调颅内血肿患者GCS≤8分者需手术治疗;>8分者可采取保守治疗。如果伤后意识清醒或一时性意识障碍后逐渐好转者可考虑保守治疗,同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意识演变过程,一旦恶化应视为手术指征。本组GCS >8分者手术组6例均无死亡,非手术组36例中仅死亡1例,故GCS在8分以上的颅内血肿者可行保守治疗。但重要的是除了注意原发性脑损伤的程度外,还应动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