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总结胆道取石术后残余结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残余结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总的胆道残余结石率为10.9%;经T管胆道造影和B超检出残余结石53例(93.0%,53/57),35例(85.4%,35/41)经T管窦道胆道镜取尽结石,5例(5/6)经内窥镜十二指肠乳头切开(EST)取尽结石,仅6例(10.5%)患者需再次手术治疗。结论:应该重视术后残余结石的早期发现和合理治疗,经T管窦道取石及EST是治疗残余结石的重要方法,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再次手术治疗。
【关键词】 残余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道镜;影像学
残余结石是胆道手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达9.4%~30.7%,其处理是胆石症治疗中的难题[12]。现对我院收治的57例残余胆管结石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肝内胆管结石术后残余结石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我院收治残余胆管结石57例,占同期肝胆管结石手术病例的17.7%(57/522)。其中男24例,女33例,中位年龄(40.7±19.2) (21~80)岁。
1.2 残余结石的诊断
对肝内胆管结石行胆道取石术后的患者,常规于术后9~31d(平均15d)进行经T管胆道造影,未发现残余结石者,根据T管拔除原则和方法拔除T管,3个月内复查B超。对怀疑胆道残余结石而经T管造影和B超均未发现者,行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 、内窥镜逆行性胆胰管造影(ERCP)或经T管窦道胆道镜检查。
1.3 残余结石的治疗
对发现胆道残余结石而未拔除T管者,持续开放T管引流,6~8周后拔除T管,经窦道行胆道镜取石。对T管拔除后发现残余结石者,如结石位于肝或胆总管,可采用内窥镜十二指肠乳头切开(EST)取石;对结石位于Ⅱ、Ⅲ级胆管者,采用中西医结合利胆治疗,并定期B超复查。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96(平均19.3)个月。
2.1 残余结石的检出
经T管胆道造影检出残余结石47例(82.5%,47/57),B超检出42例(73.7%,42/57),二者并用共检出残余结石53例(93.0%,53/57)。经ERCP检出者6例(100%,6/6), MRCP 检出者15例(68.2%,15/22),经胆道镜检出者32例(86.4%,32/37)。
2.2 残余结石分布
单发残余结石者32例,其中9例位于肝或胆总管,23例位于肝内胆管;多发者25例,其中3例位于肝或胆总管,4例位于肝内外胆管+肝或胆总管,18例位于肝内胆管。
2.3 残余结石治疗结果
经T管窦道胆道镜取石治疗者41例,其中30例取石1次,11例经历2次以上取石。35例(85.4%)例取尽残余结石,6例(14.6%)肝内胆管结石未取尽,其中3例取出胆总管结石及部分肝内胆管结石,3例取石失败。总有效率为92.7%(38/41)。
经EST取石者6例,其中3例为胆总管结石,2例为胆总管合并左肝管结石,均取尽结石;1例为胆总管结石合并肝尾叶胆管结石,仅胆总管结石被取出。
9例患者(包括经T管窦道胆道镜取石及EST取石未取尽者3例)接受中西医结合利胆治疗1~6个月,其中3例于2~6个月后复查B超示结石消失。
6例患者于术后6~92个月行再次胆道手术,术中采用B超指导取石、胆道镜取石及肝部分切除术,均取尽结石。
11例患者(包括3例始终未经任何取石或排石治疗患者)于随访期间仍残留结石,定期随诊,随访期间未发生胆道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凡手术中结石未能取尽,术后造影发现有结石者被认为残余结石患者。若术中和术后检查胆管内已无结石,以后又出现类似术前的症状,经检查证实有结石者称为复发结石患者。目前一般以手术后至出现症状证实有结石的间隔时间长短来区分,术后1 年以内发现结石者为残余结石患者,1年或1年以上者为复发结石[3]患者。
对术后残余结石的发现,除密切观察T管引流胆汁的量和性状,黄疸消退情况及患者临床症状外,影像学检查已成为早期发现残余结石的重要手段。术后常规经T管胆道造影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1,4]。胆道造影可了解术后肝内外胆管的结构有无病变、结石等,然而仍有一定的漏诊,其原因与造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