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发性椎管内肿瘤的诊治分析 |
|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最近3年来我科收治的18 例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手术疗效。结果 本组病人均行手术治疗,16 例患者肿瘤完整切除,2 例大部分切除。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良性椎管内肿瘤,其中神经鞘瘤7 例,神经纤维瘤6 例,脊膜瘤5 例。除1 例术后出现不全瘫痪外,其余患者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均有恢复。结论 椎管内肿瘤以良性居多,手术效果佳,MRI检查及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 原发性椎管内肿瘤;诊断;治疗
原发性椎管内肿瘤是指原发于脊髓、脊膜、神经根及椎管内各种周围软组织的肿瘤,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较为常见。随着CT和MRI在临床中的普遍应用,使椎管内肿瘤能够得到早期诊断,但由于本病临床表现复杂、起病隐匿,常被误诊、漏诊。我科自2003年1月至2006年9月收治18 例原发性椎管内肿瘤,均行手术切除治疗,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 例,其中男10 例,女8 例;年龄17~83 岁,平均53 岁。肿瘤部位:颈椎管内肿瘤3 例,胸椎管内肿瘤8 例,腰椎管内肿瘤5 例,骶椎管内肿瘤2 例。硬膜外3 例,髓外硬膜内12 例,髓内3 例。
1.2 临床表现 椎管内肿瘤的症状和体征依肿瘤部位、大小、性质不同而异。a)颈段椎管内肿瘤表现为颈肩痛,一侧或双侧上肢疼痛和感觉障碍,随后出现四肢无力、不灵活及行走不稳,甚至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主要体征为不同程度的四肢瘫痪,相应脊髓节段皮肤感觉减退,病理征阳性;b)胸段椎管内肿瘤主要表现为胸背痛,胸腹部束带感,一侧或双侧下肢根性疼痛、麻木,下肢肌力减退、肌张力增高、腱反射增强或亢进,髌、踝阵挛及Babinski征阳性,括约肌功能障碍及感觉障碍;c)腰骶段椎管内肿瘤主要表现为腰痛,下肢放射痛或麻木、无力、间歇性跛行,下肢肌力减弱,感觉减退,膝踝反射减弱或消失,括约肌功能障碍。本组病例出现疼痛者13 例(72.2%),感觉障碍者10 例(55.5%),运动障碍者8 例(44.4%),括约肌功能障碍者5 例(27.7%)。髓外硬膜内肿瘤:由于肿瘤生长缓慢,故病程长,病变早期症状轻,以根性放射痛为主,数年后出现脊髓压迫症状,部分患者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髓内肿瘤:主要为肿瘤平面以下感觉减退,无根性放射痛,运动正常,随肿瘤的增大感觉障碍逐渐加重,并可出现运动障碍。
1.3 影像学检查 X线片检查除2 例发现椎间孔扩大外其余均无明显异常,CT检查18 例,髓外肿瘤可见脊髓受压,髓内肿瘤可见脊髓膨大增粗。MRI检查16 例,能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与脊髓及周围组织的关系,16 例静注钆再成像(其中神经鞘瘤7 例、脊膜瘤5 例、T1加权成像呈不均匀强化)。
1.4 手术治疗 a)颈段肿瘤:3 例采用后正中切口,半椎板切除进入椎管,保留一侧椎板、棘突、棘上和棘间韧带,咬除患侧椎板和黄韧带。上、下能显露肿瘤上、下极为界。先行椎管内肿瘤切除,视肿瘤所在部位决定是否切开硬膜。其中1 例肿瘤位于硬膜外,无须切开硬膜,切除椎管外部分肿瘤,根据术中情况是否切除小关节。b)胸段肿瘤:5 例髓外肿瘤采用后侧或后外侧入路,当肿瘤偏向一侧生长,需切除一侧椎板、关节突及椎弓根以显露肿瘤椎管外部分,本组有4 例切除单侧关节突及椎弓根,在肿瘤切除后行钉棒固定。3 例髓内肿瘤行显微镜下手术,为保持手术野清晰可用骨蜡及胶原蛋白止血,在10~15倍显微镜下,了解肿[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同种异体骨钉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 下一个医学论文: 腰椎间盘退变与炎症介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