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种异体骨钉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 |
|
【摘要】 目的 研究同种异体骨钉在腰椎管扩大术中的应用,探讨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的方式部位。方法 严重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0 例,行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后,把棘突椎板复合体翻转90°横架于椎板峡部,上缘与上关节突及上位椎体下关节突下缘(腰椎小关节下缘处)紧密接触,用1根或2根同种异体骨钉固定,进行临床观察和CT测量。结果 20 例均获得随访1~5年,11 例术后12~24个月做CT复查,有10 例达到良好的骨性愈合,1 例纤维连接,全部椎管直径较术前扩大50%以上,未见骨块移位及硬膜出现新的压迫,无腰椎不稳,临床效果满意。结论 把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于椎板峡部,用同种异体骨钉固定的椎管扩大成形术,椎管接近术前解剖结构,很好地重建脊柱稳定性,减少了硬脊膜黏连,避免了腰椎不稳,使骨块提早愈合。
【关键词】 同种异体骨钉;椎管扩大成形;复合体回植
椎板切除椎管扩大减压术仍是治疗严重腰椎管狭窄的主要方法,广泛的椎板切除破坏了脊柱的后部结构,易造成新的医源性椎管狭窄和腰椎不稳等并发症[1,2],近年来主张椎管减压术后重建其后部结构。我们自2002年起采用同种异体骨钉固定骨块行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严重腰椎管狭窄症20 例,经随访观察,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 例,男15 例,女5 例;年龄36~87 岁,平均60.3 岁。病程2个月~4年。主要症状为腰痛、下肢麻胀痛、伴间歇性跛行。术前狭窄节段CT或MRI检查L4~5为9 例,L4~S1为5 例,L3~5为5 例,L2~S1为1 例,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小关节突增生内聚、黄韧带肥厚、椎板后缘骨赘形成。
1.2 手术方法
1.2.1 麻醉与体位 本组病例全为硬膜外麻醉,取俯卧位于弓形架上,使腹部悬空,不受压,减少出血。
1.2.2 切口与显露 以病椎与术前定位标志为中心做后正中切口,按需要确定暴露范围,切开皮肤、筋膜,保持棘突完整,显露椎板至小关节突。
1.2.3 手术要点 先行全椎板切除,在棘突根部两侧上下关节突连线内侧截断椎板(见图1),将椎弓后侧部分(即棘突椎板复合体)整块取下,椎管后壁完全敞开,直视下切除肥厚黄韧带、增生内聚的小关节突内侧缘、椎体后缘骨赘,探查切除椎间盘,使神经根和马尾神经得以充分减压。完成椎管内手术后,剔除棘突椎板复合体上的软组织,用自制手锥在棘突及椎板两头倾斜45°方向各钻一直径4 mm孔,去除减压节段残留椎板后软组织,打磨出新鲜骨创面,上位椎板下缘咬出新鲜骨创面,把椎板棘突复合体侧方翻转90°平放于椎板峡部,重塑椎管的后部结构,顺原先复合体上的孔眼向椎弓根钻孔,深约1~1.2 cm,打入骨钉。若棘突椎板复合体略短,不宜两端钻孔打钉,则在一端打入骨钉固定,另一端用可吸收线或丝线缝合固定,即可牢固固定(见图2~3)。冲洗伤口,逐层缝合。
1.2.4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引流管引流,24~48 h拔除引流管。
1.3 结果 本组20 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年,平均2.5年。其中19 例完全恢复正常,1 例好转。11 例术后CT复查(如图4~图5),脊柱序列正常,无腰椎不稳或滑脱,有10 例植骨块术后完全愈合,1 例纤维连接,椎管矢状径较术前扩大50%以上,达到了腰椎管扩大成形重建[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计算机导航系统在椎弓根螺钉固定中的应用 下一个医学论文: 原发性椎管内肿瘤的诊治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