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足底内侧动脉皮穿支蒂岛状皮瓣修复前足皮肤缺损 |
|
【摘要】 目的 总结逆行足底内侧动脉皮穿支蒂岛状皮瓣修复前足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8月至2007年5月采用足底内侧动脉皮穿支蒂岛状皮瓣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临床应用7 例,皮瓣面积为9 cm×6 cm~7 cm×5 cm,修复受区创面大小为8 cm×5 cm~6 cm×5 cm。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35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外形不臃肿,供区愈合良好。结论 足底内侧动脉皮穿支蒂岛状皮瓣血运可靠,设计灵活,手术切取简便安全,是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 皮穿支蒂皮瓣;修复;前足;皮肤缺损
前足部创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在临床上很常见,也是足外科医师所面临的难题,传统治疗方法是应用足底内侧动脉深支蒂逆行皮瓣、足底内侧动脉内侧支浅支血管远端蒂的逆行筋膜瓣、足底内侧动脉远端或外斜支为蒂的逆行足底内侧皮瓣、第一跖骨背动脉足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创面,但因皮瓣须带筋膜蒂使转位明显受限,或存在血管蒂短,仅用于修复前足底创面,或牺牲足背动脉,血管变异多,切取及转移范围有限,临床难以普及。2001年柴益民等[1]首先报道了逆行足底内侧血管及足内侧皮穿支蒂岛状皮瓣修复前足皮肤缺损,2004年8月至2007年5月,我们应用逆行足底内侧血管及足内侧皮穿支蒂岛状皮瓣修复前足皮肤缺损共7 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 例,男4 例,女3 例;年龄26~78 岁,平均44.1 岁。损伤原因:慢性溃疡2 例,机器压伤3 例,车祸致伤2 例。受伤部位:前足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6 例,前足底外侧皮肤软组织缺损1 例。创面大小为8 cm×5 cm~6 cm×5 cm,皮瓣面积为9 cm×6 cm~7 cm×5 cm,病程7 d~5个月。
1.2 手术方法
1.2.1 皮瓣设计 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足底内外侧动脉、足内侧区皮穿支及足背动脉的分布和血流情况,根据皮肤缺损大小和形状设计皮瓣,以舟骨粗隆为中心,上自足母长伸肌腱内侧缘,下至足底内侧非负重区边缘,前至第1跖趾关节近端2 cm,后至内踝顶点垂线。
1.2.2 手术方法 硬膜外麻醉,下肢常规上止血带,创面清创,修整创面边缘皮肤,按创面大小设计皮瓣,旋转点为跖底部第1跖趾关节近侧2 cm处,先于内踝下方作一弧形切口,显露胫后动脉至足底内外侧动脉分叉处,于足底内侧动脉起始部远方1~1.5 cm处小心显露并保护进入皮瓣的足底内侧动脉发出的第1、2皮穿支血管束,切断足母展肌附着点并向外牵开,进一步游离足底内侧血管,逆行法沿舟骨骨膜及胫后肌腱膜浅面切取皮瓣,于第1皮穿支近侧切断结扎足底内侧动静脉主干,沿其终末段继续游离至第1跖骨头水平,通过皮下隧道将皮瓣转位到前足部创面,皮瓣面积为9 cm×6 cm~7 cm×5 cm,创面大小为8 cm×5 cm~6 cm×5 cm,受区创面及皮瓣深面应彻底止血,皮瓣下置引流,必要时将皮瓣内隐神经与受区附近的皮神经吻合,供区创面植皮覆盖。
1.3 结果 7个皮瓣全部成活,2 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随访3~35个月,皮瓣质地良好,疗效满意。
2 典型病例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防滑钢板治疗B型踝关节骨折 下一个医学论文: 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