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层医院肱骨干骨折固定方法选择 |
|
【摘要】 目的 探讨肱骨干骨折简单有效的固定方式。方法 1998~2006年对186 例肱骨干骨折分别使用外固定支架、钢板、带锁髓内钉固定,观察其术后并发症及疗效。结果 随访6~18个月,从优良率、骨折愈合率、术后并发症及术后不愈合率等方面评价,外固定支架优于带锁髓内钉固定,带锁髓内钉优于钢板固定。结论 外固定支架是目前基层医院治疗肱骨干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
【关键词】 肱骨干骨折;外固定支架;内固定
肱骨干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总数的1.3%[1],其中骨折不愈合率约占20%[2]。大多数可进行保守治疗[3],但对于骨折移位明显、有软组织嵌入或伴有神经血管损伤者,主张做血管神经探查的同时行内固定治疗。
1 资料临床
1.1 一般资料 我们自1998~2006年先后对186 例肱骨干骨折进行手术治疗,其中外固定支架治疗106 例,钢板固定64 例,带锁髓内钉治疗16 例。
1.2 手术方法
1.2.1 外固定支架组 本组106 例,男63 例,女43 例;最大年龄84 岁,最小5 岁。闭合复位16 例,神经探查8 例。本组均采用国产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或全麻。闭合性骨折在X线透视下复位,开放性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者,切开探查血管神经,直视下进行骨折复位。对于复位困难或骨折断端有软组织嵌入者,行有限小切口复位。近端2枚螺纹钉在上臂外侧进钉,以免损伤腋神经、正中神经及尺神经;远端2枚螺纹钉在上臂外侧肱骨外上髁上方5 cm以内进钉,以免损伤桡神经及臂部肌皮神经。皮肤戳口,骨折近端钻2孔,螺钉垂直于肱骨干拧入,透视下穿过对侧骨皮质1~2个螺纹。钻孔及拧入螺纹钉时,必须用软组织专用保护套筒,也可作3~5 cm小切口在直视下置钉,以防血管神经损伤。外固定器距离皮肤1 cm,过低则可能压迫皮肤,过高则减弱固定强度。对于横断骨折可加压固定;斜行和粉碎骨折不能加压,加1枚螺纹钉固定保持骨折端稳定;对小斜型骨折使用加压器,出现不稳定时采用交叉克氏针固定留于皮下,5~8周后拔除;对粉碎性骨折片利用可吸收线捆绑固定。
1.2.2 钢板固定组 本组64 例,男26 例,女38 例;最大年龄83 岁,最小年龄16 岁。采用臂丛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钢板采用限制性接触钢板24 例,加压钢板40 例。采用后外侧切口显露桡神经,对粉碎性骨折采用钢丝捆扎,术后石膏固定6~8周。
1.2.3 带锁髓内钉组 本组16 例,男10 例,女6 例;最大年龄68 岁,最小年龄21 岁。采用臂丛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闭合性穿钉5 例,切开复位11 例。均采用外侧切口。肱骨大结节处进钉、扩髓、C型臂X线机透视下上远端锁钉;对粉碎性骨折片采用钢丝捆扎。
1.2.4 统计 三个不同手术方法组的计量资料采用SPSS 11.5统计分析软件中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认为有显著性差异。
3 结 果
肱骨干骨折三种固定方法术中术后资料见表1,肱骨干骨折三种固定方法术后并发症资料见表2。表1 肱骨干骨折三种固定方法术中术后资料&[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预制模板法塑形钛板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 下一个医学论文: 指根部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指端缺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