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锁骨骨折25 例内固定失败原因探讨 |
|
【摘要】 目的 分析锁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与钢板内固定失败的原因,寻求预防与改进措施。方法 对25 例内固定失败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现锁骨骨折内固定失败由多种因素造成。结论 锁骨骨折手术治疗须依据患者骨折情况、经济条件、术者手术技巧与经验等综合考虑,医患双方合作,以避免内固定失败。
【关键词】 锁骨 骨折 内固定 失败
锁骨骨折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约占全身骨折的6%[1]。临床上以克氏针内固定与钢板内固定为主要的内固定方法。本院自1996年10月至2006年12月共诊治锁骨骨折内固定失败病例25 例,其中克氏针内固定20 例,钢板内固定5 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8 例,女7 例,年龄13~58 岁。损伤原因:车祸伤16 例,高处坠落伤7 例,重物砸伤2 例。受伤部位:锁骨远端骨折3 例,锁骨中段骨折22 例(其中粉碎性骨折16 例,斜形骨折3 例,横形骨折3 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15 d,平均4.5 d。
1.2 治疗方法
1.2.1 克氏针内固定术 手术患者采用仰卧位,患肩垫高,取锁骨上切口。以骨折为中心作3~5 cm切口,显露断端,清理血肿,尽量少剥离骨膜。克氏针有两种固定方法:一是经骨折近端斜形钻孔,克氏针经髓腔断端钻入骨折远端;二是先经骨折远端髓腔向肩背侧钻入克氏针,复位后,顺行钻入克氏针至近端4~6 cm。斜形骨折或粉碎骨折加用双10号丝线捆扎,粉碎性骨折不强求解剖复位,术后三角巾悬吊3周。
1.2.2 钢板内固定术 臂丛麻醉下,以骨折端为中心,作锁骨上切口,暴露骨折端,清理血肿,解剖复位后调整钢板弧度,依次钻孔固定。锁骨外端骨折一般选用锁骨钩钢板,其钩部插在肩锁关节后的肩峰下部。术后早期患肢限大范围外展、上抬活动。5 例钢板内固定失败病例中3 例选用4孔钢板,1 例选用5孔钢板,1 例选用6孔钢板。
2 结 果
手术失败标准为骨折未愈合前发生内固定松动退出,导致骨折端发生移位。本组中克氏针内固定失败20 例,均为针尾埋于肩部,其中有16 例为埋于皮下,4 例埋于骨膜下。术后近4周内克氏针退出18 例,5 例钢板内固定失败病例中有2 例术后第2天复查发现螺钉松动,3 例1个月复查时螺钉松动,骨折端有移位。
3 讨 论
3.1 失败原因
3.1.1 内固定选择有误
3.1.1.1 克氏针过细 未充分制动,骨折断端间存在剪切力,易导致骨折端以克氏针为中轴旋转和两骨折端分离,不能嵌插紧密接触,从而影响骨痂连接。如未充分制动,易导致退针,如果术中使用高速电钻,则穿出骨皮质处有骨坏死吸收,更易出现退针。本组中有11 例与此种因素有关。
3.1.1.2 钢板过短 根据张力带原理,接骨板置于锁骨上方应更合理,能有效对抗弯曲应力及旋转应力。但钢板置于锁骨上方,螺钉方向却多与重力方向平行,由于锁骨能承受一定的应力加上上肢重力对骨折断端的影响,如果钢板过短,很容易出现螺钉松动、脱出,导致锁骨成角畸形,尤其是粉碎性骨折。本组5 例均与此有关。
3.1.2 技术不熟练或固定方法欠佳
3.1.2.1 针尾留置方式 本组中20 例克氏针内固定失败病例均为针尾埋于肩部,其中绝[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抗生素颗粒骨置入加肌瓣填塞治疗胫骨骨髓炎 下一个医学论文: 可吸收螺钉治疗髌骨骨折失败2 例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