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生素颗粒骨置入加肌瓣填塞治疗胫骨骨髓炎 |
|
【摘要】 目的 观察胫骨骨髓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0 例胫骨骨髓炎行病灶清除,含敏感抗生素人工颗粒骨置入加肌瓣填塞,并选择适当外固定。结果 随访1~5年,近期及远期效果良好,仅2 例胫骨骨髓炎分泌物时间较长,换药治愈。结论 彻底清除炎性病灶、消除死腔、保持局部有效的抗生药物浓度、适当的外固定,是治疗胫骨骨髓炎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胫骨骨髓炎 人工颗粒骨 肌瓣填塞
胫骨骨髓炎是骨科常见病之一,病程长且难以治愈,手术失败率、感染复发率高,是骨科医师多年探索解决的一个难题。手术治疗方法很多,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及各自的适应证。自2003~2007年期间,我院采用含敏感抗生素人工颗粒骨置入加肌瓣填塞治疗胫骨骨髓炎20 例,均取得优良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 例,男13 例,女7 例;年龄9~82 岁,平均42 岁。受伤原因:车祸伤12 例,高处坠落伤4 例,重物压伤3 例,其他(无外伤)1 例。原始病因: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感染致骨髓炎12 例,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感染致骨髓炎7 例,血源性骨髓炎转变成慢性骨髓炎者1 例,。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1年。入院时有内固定材料11 例,内固定材料已取出8 例,非手术1 例。20 例均行脓液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金黄色葡萄球菌7 例,铜绿假单胞杆菌5 例,表面葡萄球菌3 例,溶血性链球菌2 例,混合感染3 例。20 例患者均对阿米卡星、万古霉素敏感,选择性头孢类药物敏感。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检查病人一般情况,有无内科合并症,抗生素在取完标本后足量应用。所有病例均行术前病灶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术前抗感染治疗2周余,纠正贫血,增强抵抗力,创口换药,保持窦口通畅。
1.2.2 手术方法 a)手术应在充气止血带下进行,先行病灶清除,选择便于清除病灶和软组织条件较好的部位作切口,有窦道先切除窦道,显露骨感染区域,有内固定材料的一并取出,不留异物。在适当的骨皮质上钻孔,造成窗形,用骨刀去除开窗的骨块,将整个骨髓腔敞开,清除炎性肉芽组织、脓液及游离死骨。如硬化骨封闭了两端的髓腔,咬除骨折断端硬化骨,打通髓腔。清除病灶后,反复以3%双氧水、0.1%。新洁尔灭浸泡冲洗,盐水冲洗后,再用碘伏溶液局部浸泡5 min,生理盐水+庆大霉素溶液冲洗。然后修复处理创面。b)切取腓肠肌肌皮瓣,以备充填清创后所留腔隙。常采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既可填充骨腔,又可覆盖皮肤。c)制备人工骨珠链。将相应量的敏感抗生素粉剂和骨水泥混合搅拌,浓度到能捏住即可,再制成小药片状颗粒。切取自体髂骨条,将自体髂骨条及含敏感抗生素人工颗粒骨骨腔内置入,以带蒂肌瓣皮下翻转充填胫骨骨腔,一期严密缝合伤口。供皮区的缺损,植以全厚皮,一次消灭创面。d)如有骨缺损不稳定可使用外固定架,根据病人骨缺损情况术中需固定的患者,可选择合适的外固定方式固定骨折,本组单臂外固定支架固定8 例,石膏托固定5 例。
1.2.3 术后处理 术后2~3 d引流量明显减少后拔除引流管,选用敏感抗生素静脉给药2周余,再口服抗生素1~2周。伤口2周拆线。
2 结 果
本组20 例随访最少1年,最长5年,近期及远期效果良好,仅2 例胫骨骨髓炎分泌物存在时间较长,换药治愈,并证实其复发系病灶清除不彻底,髓腔残留小死骨所致。
3 讨 论
慢性胫骨骨髓炎是骨科常见难治病之一。造成胫骨骨髓炎的原因多为:a)开放性骨折伤口严重污染,早期清创不彻底;b)术后用药不合理、不及时,其中有药品[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非洲 马达加斯加儿童慢性骨髓炎的诊治及转归 下一个医学论文: 锁骨骨折25 例内固定失败原因探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