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 |
|
,并跟踪随访。
2 结 果
本组66 例,有58 例获9~62个月随访,并取得完整资料,患者随访时的评估内容包括远期并发症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情况。随访期间2 例髋臼磨损,1 例假体松动下沉,1 例股骨上段骨折(行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功能恢复满意),1 例双极股骨头内衬脱位(行翻修手术,功能恢复满意),无假体断裂及髋关节中心性脱位的发生。功能评定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3],优90~100分,良80~89分,可70~79分,差70分以下。评定结果:优21 例(36.2%),良30 例(51.7%),可6 例(10.4%),差1 例(1.7%)。
3 讨 论
3.1 手术适应证 随着寿命的延长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股骨颈骨折中高龄患者的比重愈来愈大。采用内固定治疗老年人有明显移位的股骨颈骨折,其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率较高[4,5],有的文献报道发生率达到20%~40%[6]。常导致严重的髋关节功能障碍,甚至髋关节功能丧失。由于卧床时间长,更易发生坠积性肺炎、褥疮等并发症,甚至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全髋关节置换和人工股骨头置换两者都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尤其对高龄和活动量不大者,不必要强求全髋关节置换[7]。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手术时间短,安全可靠,术后卧床时间短,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组66 例老年患者全部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得到随访的58 例患者的优良率达到87.9%,疗效满意。
3.2 手术时机 高龄人群合并内科疾病的患者多,多器官系统功能减退,生理功能老化,储备能力和代偿功能低下,对手术的耐受能力减退。在争取尽早手术的同时,手术前的准备及手术耐受性的评估尤为重要。对并发症的控制参考李佛保等[8]标准选择手术,a)心功能:心肌梗塞病情稳定超过3个月;心功能衰竭病情稳定超过6个月;无严重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小于6次/min;可步行上3楼。b)肺功能:屏气时间大于30 s;吹蜡烛距离大于50 cm;无咳痰、哮喘、气促;动脉血气PO2>60 mmHg,PCO2<60 mmHg,FVT1<70%。c)高血压:血压小于160/90 mmHg,脑缺血、脑梗塞病情稳定超过6个月。d)肾功能:尿量大于1 mL,BUN<80 mmol/L,Cr在正常范围。e)肝功能:转氨酶不超过正常值的1倍。f)糖尿病:空腹血糖小于8.0 mmol/L。本组66 例病例均在心内科、呼吸内科、内分泌等相关科室的协助下,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全部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3.3 假体选择 与单极人工股骨头相比,双极人工股骨头具有双动特性,关节活动由内外关节共同承担,更能减少骨性髋臼的磨损,大大延长了股骨头假体的使用寿命。若是患者年龄较大、活动量小、生存期相对较短,最佳使用期常可满足患者的需要。对全身状况较差、有较严重合并症、估计难以耐受较大手术者,应积极考虑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9]。对术中是否采用骨水泥固定除参考骨密度测量和X线片外,还要依据患髋局部骨质疏松程度来决定。我们倾向于采用骨水泥型的双极股骨头假体,一方面因为超高龄患者多伴有较严重的骨质疏松,另一方面骨水泥型假体术后能早期下床活动。笔者认为年龄较大、骨质疏松严重、髓腔宽大的患者,采用骨水泥固定假体有很大的必要性,而对于年轻或骨质条件好的患者,以采用非骨水泥生物学固定为宜[10]。本组66 例均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假体,其中45 例为骨水泥型,21 例为生物型。对于生物型与骨水泥型假体的比较分析没有进行。
3.4 并发症防治 随着人工关节手术的广泛开展和术后随访时间的延长,术后并发症也日渐增多。许多并发症在术前就应该预见到,并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早期并发症主要包括感染、脱位、人工股骨头穿出、股骨骨折或劈裂等;晚期并发症主要为假体的移位和下沉、异位骨化和假体松动,预防的关键是术中选择合适型号的假体,仔细正规操作,术后正确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内固定结合AO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下一个医学论文: 非洲 马达加斯加儿童慢性骨髓炎的诊治及转归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