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踝骨折内固定治疗的体会 |
|
两边翻转的骨膜少量切开或剥离开,以便看清骨折线,使骨折断端解剖复位,坚强固定,便于骨折愈合。
4.2 后踝骨折的复位固定 对于三踝骨折中难以显露的后踝,各家众说纷纭,有比较明确的手术适应证,但缺乏一个较公认的合理的手术入路。笔者体会后踝骨折复位与内踝骨折同一切口入路,比较安全可靠且方便,将切口向上延长,能直视后踝骨折块。张铁良[4]认为后踝总是通过下胫腓后韧带和关节囊与腓骨下段相连,所以后踝骨折块四周,只有内侧与上侧是光滑的骨皮质面,外侧与下胫腓后韧带相连,下侧与关节囊相连,都是粗糙面,不易把下胫腓后韧带及关节囊从骨块上全部剔除。底面又是关节软骨面,不易观察骨折线,不易复位固定,只有靠骨折块的内侧和上侧骨折线的对合来判断关节面复位情况。后踝骨折块又类似三角形,大多常位于后踝的外侧,一般较薄,不可以多次固定,最好一次固定成功。骨折复位后,用复位钳临时固定,与内踝同一切口自前侧用1~2枚3.5 mm松质骨螺钉固定。总之,经内踝后内侧切口治疗后踝骨折,手术方便,并发症少,恢复快。
4.3 外踝骨折 这是治疗踝关节骨折近年来人们最关注的焦点,包括腓骨断端的长度,恢复外踝10°~15°的外翻角,预防骨折远端的外旋,以及AO观点[5]认为踝穴的稳定性依赖于腓骨在胫骨腓切迹中的精确位置,最终目的是外踝骨折断端达到解剖复位,稳固固定,完成以上要求。
4.4 下胫腓联合的固定 三踝骨折多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外踝外移,踝穴增宽,造成距骨在踝穴内向外侧半脱位。踝关节是高度匹配的鞍状负重关节,Ramsey等[6]实验发现,距骨外移1 mm,胫距关节接触面积平均减少42%,严重改变了关节软骨面负重应力分布。这种关节软骨负重应力的改变和关节的不稳定,是日后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的病理基础。笔者认为,当骨折复位后,虽然下胫腓联合得到复位,但胫腓关节是一个微动关节,正常情况下,有0.13~0.18 mm的活动范围,如不固定,则在术后功能锻炼中会影响韧带的修复,导致踝穴增宽和踝关节的不稳,况且,踝关节骨折后出现下胫腓骨性连接的患者,没有明显不适症状和功能障碍,无需特殊处理[7]。胫骨下段是松质骨,笔者认为,下胫腓联合应用松质骨螺钉固定,术中我们应用1枚3.5 mm的松质骨钉对所有病例均给予下胫腓联合三层皮质固定,术后摄片及随访,骨折及功能均恢复良好。另外螺钉在患者下地负重活动后,由于下胫腓联合的微动作用出现3 例断钉,也未影响踝关节远期的功能。
总之,由于内踝、后踝、外踝属于骨性稳定结构,应按顺序给予固定,下胫腓联合处属于微动结构,应后复位固定。
【参考文献】 [1]Canale ST.坎贝尔骨科手术学[J].卢世璧译.第9版.第3卷.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9961997.〖1〗 [2]Baird RA,Jackson ST.Fracture of the distal part of the fibula with associated disruption of the deltoid ligarment treatment with out repair to deltoid ligarnent[J].J Bone Joint Surg(Am),1987,69(9):1346.〖1〗 [3]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14.〖1〗 [4]张铁良.踝关节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1):61.〖1〗 [5]荣国威,翟桂华.骨科内固定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415.〖1〗 [6]Ramsey PL,Hamilton W.Changes in tibiotalar area of contact caused by lateral talar shift[J].J Bone Joint&nb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距骨骨折的治疗体会及疗效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头下型股骨颈骨折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