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局部应用GDNF对运动神经的保护作用研究 |
|
经元凋亡[5,6]。
3.3 蛛网膜下腔给药的优点 经蛛网膜下腔置管局部
应用GDNF的优点具体表现在,通过蛛网膜下腔给药可以将留置管固定在靠近腰膨大损伤神经元周围,可以提高损伤局部的神经营养因子浓度;经留置管可反复多次给药;干预措施远离神经损伤部位,给损伤神经一个相对稳定的恢复环境。蛛网膜下腔内注射药物的吸收机制: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大部分经蛛网膜绒毛回到静脉窦,另一部分可直接经中枢神经系统表面毛细血管吸收。脑脊液可看作是广义的细胞外液,作为媒介,神经细胞可以通过脑脊液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吸收营养,排泄代谢产物[7]。
随着对周围神经损伤所致相关神经元胞体变性机制的研究及从分子水平研究的日趋深入,如何应用基因工程向损伤局部移植能产生神经营养因子的遗传修饰细胞,减少神经元的凋亡,促使其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将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Fu SY,Gordon T.The cellular and molecular basis of peripheral nerve regeneration[J].Mol Neurobiol,1997,14(12):67116.〖1〗[2]袁源,杨志敏,王廷华,等.GDNF的研究进展[J].神经解剖学杂志.2003,19(1):103108.〖1〗[3]王贵波,李兵仓,王建民.周围神经损伤后运动神经元的保护[J].医学综述,2001,7(11):675676.〖1〗[4]Oppenhein RW,Houenon LJ,Johnson JE,et al.Developing motor neurons rescued from programmed and axotomy-induced cell death by GDNF[J].Nature,1995,373(512):344364.〖1〗[5]宋海涛,贾连顺,陈坚,等.大鼠脊髓损伤后GDNFmRNA表达变化及意义[J].颈腰痛杂志,2001,22(2):107109.〖1〗[6]宋海涛,贾连顺,陈哲宇,等.吸脂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脊髓损伤后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0,21(5):412415.〖1〗[7]涂通今.急症神经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5657.
上一页 [1] [2] [3] [4] 上一个医学论文: Weber B型踝关节骨折修复下胫腓前韧带的生物力学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距骨骨折的治疗体会及疗效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