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骨转子间骨折三种钉板系统内固定的比较性研究 |
|
【摘要】 目的 比较动力髋螺钉、动力髁螺钉和蛇头型解剖钢板三种钉板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三种钉板系统共治疗转子间骨折病人83 例,其中动力髋螺钉36 例,动力髁螺钉18 例,解剖钢板29 例,统计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螺钉有无松动切割或拔出、髋内翻、骨不连等指标。结果 三种钉板系统治疗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但解剖钢板在多个指标中占优势。结论 三种钉板系统治疗转子间骨折都是安全和有效的,但解剖钢板操作相对简单。
【关键词】 转子间骨折 动力髋螺钉 动力髁螺钉 解剖钢板 内固定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临床中常见的骨折,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其内固定方法较为多样。应用较多的是钉板系统,包括动力髋系统、动力髁系统和蛇头型解剖钢板系统。为了比较这三种钉板系统内固定的优劣,更好地选择手术内固定方法和提高临床疗效,我们分析了自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钉板系统内固定治疗的转子间骨折病人83 例,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3 例,男46 例,女37 例;年龄22~85 岁,平均57 岁。骨折按照TronzoEvans分型,Ⅱ型29 例,Ⅲ型35 例,Ⅳ型16 例,Ⅴ型3 例。Ⅰ型为无移位型骨折,我们应用空心加压螺钉固定,不统计在内。
1.2 内固定材料 应用DHS内固定36 例,其中Ⅱ型9 例,Ⅲ型19 例,Ⅳ型8 例;应用DCS内固定18 例,其中Ⅱ型12 例,Ⅲ型3 例,Ⅳ型2 例,Ⅴ型1 例;应用解剖钢板内固定29 例,其中Ⅱ型10 例,Ⅲ型12 例,Ⅳ型5 例,Ⅴ型2 例。
1.3 手术方法 三种钉板系统均采用牵引床上闭合复位后再切开置入内固定材料的方法。如果闭合复位困难或不满意,术中可切开复位内固定。切口均采用股骨近端外侧入路,纵行劈开股外侧肌显露股骨近端及骨折线,部分病例需部分切开关节囊以利复位及置钉。满意复位后,先打入多枚克氏针临时固定,位置好的可做为导针使用,再按照不同内固定系统操作要求安放钉板系统并固定。应用DHS内固定的病例,固定后在其上方再拧入1枚松质骨螺钉以抗旋转。对于小转子劈裂骨折,术中使用钢丝或长螺钉尽量予以固定。
1.4 术后处理 不管是稳定型骨折还是不稳定型骨折,只要术中固定牢固、骨折块复位良好、术后切口疼痛减轻即可开始主动屈髋锻炼,允许做平面的外展活动,但是禁止内收活动。术后1周开始扶双拐不负重下床活动,3周部分负重活动,12周拍片只要内侧骨折愈合即完全负重活动。对于术中骨折块粉碎较多、股骨矩未能达到完全复位闭合、大转子下方皮质骨碎裂、或伴有大转子游离的骨折病人,术后3周下床活动,6周部分负重,12周甚至更长时间拍片骨折愈合后才能完全负重活动。
1.5 比较指标 三种钉板系统内固定比较指标分一期指标和二期指标。一期指标有切口长度、手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手术时间;二期指标有术后下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螺钉有无松动切割或拔出、有无髋内翻及骨不连。
2 结 果
2.1 临床结果 本组中有3 例拟术中应用DHS或DCS内固定,但发现大转子周围冠状面骨折,改为解剖钢板内固定。1 例未做改动,术中发生骨质劈裂。本组仅解剖钢板组发生1 例骨不连,余均骨愈合。所有病例无感染。三种内固定系统临床评价标准,优:骨折愈合,髋部无疼痛,骨关节活动恢复伤前状态;良:骨折愈合,髋部偶有疼痛,骨关节活动大部恢复伤前状态;可:骨折愈合,有轻度髋内翻,骨关节活动受限,有时疼痛;差:骨折畸形愈合或[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腰部皮下组织缝合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关系 下一个医学论文: 胸腰椎爆裂骨折前后路手术治疗的疗效比较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