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灶扩大切除一期植骨治疗难治性慢性骨髓炎 |
|
【关键词】 病灶扩大 一期植骨 难治性慢性骨髓炎
笔者于1991年设计并采用病灶扩大切除一期植骨治疗肱骨、胫骨慢性骨髓炎,至2005年1月采用该方法共治疗21 例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7 例,女4 例;年龄11~52 岁,平均35.8 岁。其中肱骨3 例(左1 例,右2 例),胫骨18 例(左13 例,右5 例),创伤性慢性骨髓炎20 例,血源性慢性骨髓炎1 例(左胫骨)。患病时间6个月~4.5年,平均1.4年。既往手术次数1~4次,平均2.1次。全部病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肩肘关节、膝踝关节活动受限,其中肘关节屈曲位僵硬1 例,膝关节僵直3 例,踝关节僵直7 例,膝踝关节均僵直1 例。
1.2 患者评估及手术方法 患者评估:患者入院后做术前常规检查,评估其全身状况。病灶部位行X线片、CT、必要时MR检查,评估病灶范围、骨的强度及稳定性。手术方法:a)清创:取出内固定材料(肱骨钢板1 例,螺钉与钢丝1 例,胫骨钢板1 例,ENDER针2 例,其他内植物多于术后感染发生时取出),按术前X线片、CT所显示病灶范围,一次性完整切除骨性病灶及其周围瘢痕组织,测得骨缺损长度最短1.2 cm,最长7.3 cm,平均3.8 cm。b)固定:16 例均用最细的交锁髓内钉内固定;3 例滑槽骨板加螺丝钉固定;2 例行带腓动静脉蒂腓骨移植;所有病例均取自体髂骨、肋骨植骨。c)切口直接缝合5 例;临近皮瓣、肌皮瓣转移闭合创面13 例;吻合血管皮瓣、肌皮瓣闭合创面3 例(胸脐皮瓣2 例,背阔肌肌皮瓣1 例)。d)术后视内固定情况选择适当外固定。
2 结 果
本组21 例均获得随访,时间23个月~10年,平均3年9个月,无骨髓炎复发。术后植骨一期愈合12 例,一期愈合率57%;植骨延迟愈合8 例(均为胫骨),延迟愈合率38%,全部病例再经小针刀局部切割剥离、骨髓血注入,5 例将交锁髓内钉由静力固定改为动力固定,2 例将交锁髓内钉近端锁钉取出、骨折端加压后再固定等综合处理而愈合;1 例(胫骨、即本次手术后骨缺损7.3 cm,行带腓动静脉蒂腓骨移植)移植骨中段外伤性骨折骨不连,自行去它院治疗而失访。
3 讨 论
慢性骨髓炎复发及难以治愈的原因:a)与死骨和异物有关,死骨的存留刺激髓内分泌液体,久而久之形成窦道,死骨摘除刮除不彻底,肯定复发。b)与骨硬化、骨包壳及死腔有关,由于长期炎症刺激使骨质增生硬化,骨组织缺血、缺氧,死腔形成,髓腔的闭塞严重影响骨的血循环,从而加重了骨的抵抗力低下,这是一种恶性循环[1,2]。c)与软组织的纤维变性有关,正常骨的周围组织血运丰富,无疑对骨的血运、生长、愈合及抗感染能力起辅助作用,由于慢性骨髓炎、脓液及渗液长期流至骨周围的软组织内,致骨的周围组织纤维瘢痕形成,缺乏血液供应,抗菌能力及药力难于达到,加之细菌残留,引流不畅,窦道时发时愈[1,2],这是临床上常被忽视的重要病理改变。
总结本组病例,导致其术后复发的原因:a)病灶清除不彻底,由于病灶位于多孔内,骨皮质表面被覆新生骨与坏死骨界限不清。再者由于骨质破坏广泛,无坚硬骨壳形成极易病理骨折,术中刮除时有些姑息,甚至髓腔开窗不够长,残留骨的两端病骨及闭塞的髓腔未完全扩开。b)手术只注意到骨的处理而易忽视纤维化组织的切除,[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逆行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下一个医学论文: Krackow缝合法治疗新鲜撕裂型跟腱断裂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