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随访 |
|
椎体。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的调制为粉(g)∶液(mL)=3∶2,骨水泥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用1 mL注射器推入。单侧入路弥散不过中线者,再经对侧椎弓根注入,一般一个椎体注入3~8 mL骨水泥,平均5.07 mL。注射过程在侧位C型臂X线机密切监视下进行,一旦发现骨水泥渗漏则立即停止注射。注射后待骨水泥凝固,拔出套管,缝合手术伤口。患者苏醒后,观察呼吸、血压、心率、双下肢感觉及运动情况。生命体征平稳,无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后即可结束手术。
1.3 随访 本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5~36个月,平均28.8个月。随访方式为电话、信件、门诊复查相结合。随访内容包括一般状况和并发症情况,并运用健康调查问卷SF~36及VAS等评分系统进行量化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P<0.01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PKP全部成功,55 例经一侧椎弓根注射骨水泥,骨水泥弥散过椎体中线。32 例骨水泥未能弥散过椎体中线,再经过对侧椎弓根穿刺注射骨水泥。有1 例骨水泥漏到椎体侧方,1 例骨水泥漏到椎间隙内,但均无临床症状。所有病例未出现神经损伤、脊髓压迫、肺栓塞及感染等并发症,也未出现相邻椎体骨折。术后经对症支持治疗、卧床休息后症状迅速缓解。术后5~8 d康复出院。术后常规应用钙剂、二膦酸盐、活性维生素D、降钙素等抗骨质疏松治疗以防再骨折出现。
2.2 患者术前术后生活质量比较 至出院时疼痛完全缓解52 例(59.8%),显著缓解35 例(40.2%)。术后15~36个月内对患者随访,术后SF~36(包括PCS和MCS)评分高于术前,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术后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对镇痛药物依赖性下降,活动能力明显增强。VAS评分、镇痛药物评分、活动能力评分均低于术前,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表1 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SF~36评分的比较 表2 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VAS评分、镇痛药物评分、活动能力评分的比较
3 讨 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好发于绝经后妇女。对于椎体压缩性骨折,传统的治疗方法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休息、药物止痛、支具外固定等,易导致骨量的进一步丢失,加重骨质疏松,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切开手术往往因为病人全身状况不佳,螺钉固定强度不足,易导致内固定失败[7~9]。文献报告应用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止痛率为90%以上[10,11],其止痛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椎体成形术止痛机制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骨水泥的稳定及支撑作用,骨水泥注入椎体后凝固成质硬团块,阻止了因钙缺失或溶骨性破坏造成的椎体支撑力度下降,也使多发显微椎体骨折得到了固定和稳定,减少了显微骨折活动时对神经末梢摩擦、刺激和挤压[12];在骨水泥发生聚合反应时产生的温度在52~93℃左右,高温可导致骨水泥周围的组织坏死,同时破坏组织内的痛觉神经末梢,疼痛消失或缓解;生物力学实验证实,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能有效恢复压缩椎体的强度和刚度,从而增加椎体内微骨折的稳定性[13,14],这可能是止痛的主要机制之一。
椎体成形术可以迅速缓解患者
的疼痛症状,允许患者术后早期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以及腰围保护下负重行走。这样就大大减少长期卧床的并发症和病死率。运动可以刺激骨的形成,加强骨的强度,提高骨密度从而改善骨的内环境,同时能够有效阻止骨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骶骨脊索瘤靶血管栓塞手术治疗及并发症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不同转染方法对逆转录病毒转染效率影响的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