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骨在DHS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作用 |
|
螺钉切割拔出,骨关节活动受限;差:骨折畸形愈合或未愈合,钢板、螺钉断裂,内固定失效,髋部疼痛,不能下床活动。
2 结 果
术后随访10~24个月,不植骨组30 例,优14 例,良9 例,可4 例,差3 例,髋内翻7 例,术后螺钉切割拔出2 例,钢板断裂1 例,骨不连2 例,优良率76.7%。植骨组30 例,优18 例,良9 例,可2 例,差1 例,髋内翻3 例,术后髋螺钉切割拔出1 例,无钢板、螺钉断裂,无骨不连,优良率90.0%。详见表1~2。 表1 不植骨组与植骨组疗效随访结果比较 表2 不植骨组与植骨组主要并发症比较
3 讨 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为常见的髋部骨折,其发病率约占四肢骨折的3%~4%[6],其治疗方法包括牵引治疗及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等。虽然对该类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法仍有争议,但临床资料显示DHS已逐渐成为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标准内固定物,是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2]。DHS内固定本身亦存在缺点,如术后可出现小粗隆内侧
失稳致髋内翻、头颈旋转、头颈切割穿钉、钢板拔钉及钢板断裂等现象。
随着致伤能量的提高及交通现代化的发展,有骨不连倾向的高能股骨粗隆间骨折逐年增多,延迟愈合或骨不连发生率仍高达5%~10%[6]。Blick[7]和Govender[8]均主张,对有骨不连倾向的高能骨折,行早期预防性植入骨或替代材料,以缩短骨愈合时间,避免二次手术。自体骨移植是最理想的骨移植材料,松质骨及骨髓移植物有明显的骨诱导能力,可迅速再血管化,抗感染能力强,目前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自体骨移植有极高的骨诱导作用[9]。在小粗隆骨折部预防性植骨,可加速骨折愈合,迅速重建内侧支持结构,减少髋内翻及相关并发症。
对移位的小粗隆骨折块,目前大多主张给予复位固定[10],小粗隆的骨结构遭到破坏,骨折端不稳定,压力过分集中于股骨头颈与螺钉的结合部,造成髋螺钉压迫股骨头颈骨质,易导致螺钉松动及髋内翻畸形发生[11]。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小粗隆移位骨块难以获得很好的复位,若要显露,势必行大范围的软组织剥离,造成严重的术中损伤,手术创伤加大,手术时间延长,风险增加。而大多数老年病人多合并系统疾病,要求操作创伤小,手术尽快结束,故常只能靠手指来触摸复位、固定小粗隆。小粗隆骨折块不易解剖复位固定,区国集等[12]主张必须注意重建内侧支持结构,行内侧松质骨植骨,诱导早期骨的形成,以消除髋内翻的应力。植骨组30 例,将空心扩孔器术中获得的新鲜骨植于小粗隆分离处,预防性植骨,加速骨折愈合,迅速重建了内侧支持结构,减少了髋内翻的发生及内固定的失败,优良率明显高于不植骨组。
目前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DHS系统中,常规手术操作,实心三联扩孔器在扩孔时磨削了大量的骨质,无法回收利用,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我们专门设计了在DHS系统中扩孔使用的空心扩孔器,通过空心扩孔器的切割,将既往磨削的松质骨保留在绞刀内并加以取出,填充在需要植骨处,保留了在手术中浪费的骨质。临床运用30 例,每例术中获得2.8~4.6 g新鲜骨,平均3.8 g,将所获得新鲜骨植于骨折端或小粗隆分离处,免除了需植骨的患者再从他处取骨的痛苦,减少了取骨所带来的相关并发症;可明显节约或减少人工骨和异体骨的使用,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杜绝了同种异体骨和异种骨植入所带来的交叉感染等多种并发症。术中无菌获得既往浪费的骨质,患者容易接受,促进了骨折的愈合,符合社会伦理学要求。
临床应用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应考虑小粗隆骨折块复位、固定的困难性。预防性植骨,可加速骨折愈合,达到迅速重建内侧支持结构的目的,减少了髋内翻的发生及内固定的失败。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腓骨内固定加管型石膏外固定治疗复杂Pilon骨折 下一个医学论文: 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两种固定方法的比较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