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侧经皮穿刺脊柱后凸椎体成形术的入路探讨 |
|
度有短暂波动,最低达到90%,无特殊处理即能恢复正常;骨水泥分布在穿刺侧并越过椎体中线,单节椎体骨水泥填充量为3.3~5.8 mL,2 例患者2节段手术时骨水泥外漏入上位椎间盘,未引起神经症状;手术耗时35~60 min/椎体,出血约数毫升,生命体征平稳。
2.2 患处疼痛变化情况 本组病例术后随
访期为11~15个月,分别在PKP术前、术后24 h、术后11~15个月记录VAS评分。36 例患者的疼痛症状术后都得到显著缓解,术前VAS评分平均为(8.9±1.7)分,术后24 h为(2.1±1.4)分,随访期末(11~15个月)为(1.9±1.5)分,止痛效果能够保持到随访期末(见表1)。32 例患者停止服用止痛药,4 例只是偶尔服药。所有患者术后1周内下床行走,生活自理。表1 术前、术后VAS评分的变化**术前分值与随访期末的比较;#术后24 h分值与随访期末的比较。
2.3 椎体高度及Cobb角的变化 分别在术前、术后以及随访期末摄椎体正、侧位X线片,在侧位上测定椎体前缘、中部及后壁的高度以及Cobb角,见表2。表2 术前、术后及随访期末高度变化椎体中部终板抬升明显,高度恢复较大,达到64.3%,椎体前缘高度恢复达22.2%;Cobb角矫正度达32.4%。在随访期末(11~15个月),这些指标都得到较好的保持。
2.4 椎体手术侧与对侧高度的比较 45个手术椎体节段中,经右侧穿刺扩张的有31节,余都经左侧穿刺,在正位X线片上分别测定穿刺手术侧和对侧椎体高度,见表3。表3 术前、术后及随访期末两侧椎体前缘高度变化手术穿刺侧椎体高度的恢复与对侧没有显著的差距,约为0.1 cm,t=2.641,P>0.05;到随访期末,未穿刺侧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
3 讨 论
骨质疏松症是导致椎体压缩性骨折最主要的病因,美国每年新发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例约有150万例,其中OVCFs占半数以上。针对OVCFs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卧床休息、复位和功能锻炼,通常治疗周期较长,容易出现相关并发症。1987年,法国医生首次报道了经皮椎体成形术对OVCFs的显著治疗效果,经过欧洲和美国等医学人士持续不懈的研究和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成为了微创治疗椎体骨折的有效手段。20世纪90年代早期,美国的骨科医生Mark AR开发了专门用于压缩椎体复位的手术系统,与经皮椎体成形术相比,PKP不再是简单的加固椎体,更具有纠正脊柱畸形的作用,倍受脊柱矫形医师的重视和推崇。
PKP常规在X线透视下,进行双侧穿刺和2枚球囊同时扩张,复位椎体后填入骨水泥等生物材料。手术者和患者必须较长时间暴露在射线下,而且医疗花费巨大,因此,很多学者开始探索更高效率的球囊手术方法。国内杨惠林等[4]用双侧穿刺、单球囊交替扩张的方法治疗单一节段的骨折椎体,观察到其疗效与双球囊同时扩张效果一致;临床研究[5]中使用单球囊双侧交替扩张治疗OVCFs,取得与国外同行相似的疗效;对于多发性OVCFs患者,唐海等[6]在运用单一球囊交替扩张的基础上,降低球囊的扩张压力(112.9psi),以同一球囊治疗多个压缩椎体,没有发生术中球囊破裂,手术取得成功,降低了费用。上述研究采用的双侧操作,相关人员接触射线量仍较大,手术时间无明显变化。
单侧穿刺手术方法常容易使人怀疑对侧椎体的高度恢复和强度改变,以致担心该侧椎体承受应力而存在塌陷的可能性。2004年,Gardner等[7]虽在美国矫形外科医师学会的71届年会上报道了“单侧穿刺、单球囊扩张”治疗VCFs的成功经验,目前国内外仍少见此种手术方法在临床运用的报道,说明这种手术方法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或缺乏这方面的经验。Steinmann等[8]采用体外力学实验方法,评价经单侧椎弓根的PKP与双侧者对椎体的强度、刚度以及双侧椎体高度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自体髂骨移植联合BMP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不愈合 下一个医学论文: 肱骨远端复杂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治疗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