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侧经皮穿刺脊柱后凸椎体成形术的入路探讨 |
|
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椎体后壁无明显破坏,无脊髓和神经受压的症状和体征;累及节段T7 4节,T11 13节,T12 17节,L1 7节,L3 3节,L5 1节。X线检查显示骨折的椎体均为单纯压缩骨折,压缩程度超过20%;所有OVCFs病例均行QCT检查,提示为重度骨质疏松症,MRI检查提示椎体骨髓有水肿征象;术前检查本组病例无手术禁忌证。
1.3 手术方法 患者均取俯卧位,卧于DSA手术床上,胸部与骨盆处垫枕,使腹腔压力保持稍低的水平;采用局部麻醉,逐层浸润直至脊椎附件骨膜。在DSA机的引导下,在正、侧位上确定骨折椎体节段、确保棘突位于投影中央,双侧椎弓根显示对称,从椎体压缩程度较严重侧穿刺。进针点距棘突约3~5 cm,穿刺针尖到达椎弓根投影外上缘左侧10点或右侧2点外侧2~3 mm处;针轴与患者矢状面呈30°~45°,侧位上与椎弓根走向保持平行;经皮将直径为3.4 mm的“可拆针座导针”逐层刺入,体会针尖触及上关节突和横突外上方交界部的质感,经射线证实针位无疑,少许退针后,再次调整角度确保针轴与矢状面呈30°~45°,继续进针探及椎弓根外上侧壁。沿此结构针尖逐渐滑至椎弓根基底部,这时刺入椎弓根内至椎体后壁,X线正位显示针尖位于椎弓根内壁外侧,确保穿刺针不进入椎管[2]。然后继续刺入达椎体后缘前3~4 mm,拆下针座,沿导针插入直径为4.0 mm的“工作导管”,固定于椎体后缘前2~3 mm。这一过程中应防止导针随工作导管前移而刺破椎体前壁,到位后拔出导针建立手术通道,经过工作导管手工将椎体精细钻缓慢钻入,直到椎体前部(侧位示前3/4处),X线正位显示钻头位于棘突处(见图1~2),甚至到达穿刺对侧,随即同向旋转取出精细钻,放扩张球囊的指征为:a)椎体骨折复位满意;b)扩张的球囊接触到椎体的皮质骨;c)球囊压力达到300psi(pounds per square inch,1 psi=0.068 atm);d)扩张的球囊达其最大容积。记录球囊扩张体积和压力值,吸出造影剂,取出球囊。参照文献报道的方法[3],按多聚体∶单体∶照影剂为3∶2∶1的比例,调和骨水泥,待骨水泥相当黏稠时,在X线连续监视下,用“骨水泥注入器”将骨水泥低压填入椎体(见图5~6),填充满意后取出手术器械,完成手术。术后嘱患者俯卧2 h,后平卧4~6 h,即可下地行走。
1.4 观察指标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评价PKP手术前后患者患处疼痛的变化情况;观察注入骨水泥时患者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在侧位片上测定术椎前缘、中部、后缘高度以及Cobb角的变化;在正位X线片上测定椎体手术侧和对侧高度,评价单侧球囊扩张对整个椎体复位的效果。采用SAS 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图5 X线侧位显示骨水泥填入椎体内
图6 X线正位显示填入的骨水泥位于椎体中央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按前述方法行离体椎骨穿刺,能够使穿刺针尖的X线投影位于椎体中线(棘突影),甚至到达对侧。
2.1 PKP手术情况 本组所有病例均能耐受局麻下的PKP手术,椎体穿刺操作均一次性成功。球囊放置于椎体中央前份处,高压扩张复位压缩的椎体时,正位X线上可见球囊较均匀分布在椎体中心,抬升塌陷的终板,夯实周围的松质骨,平均球囊扩张的中位大气压为(14.6±1.5)atm(11.8~18.4)atm,未发生球囊破裂;注入骨水泥前,患者血氧饱和度在98%~100%,注射骨水泥的过程中,血氧饱和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自体髂骨移植联合BMP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不愈合 下一个医学论文: 肱骨远端复杂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治疗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