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制简易气管引导器在困难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
|
【关键词】 气管
气管内插管具有保持呼吸道通畅,便于呼吸管理,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和急救复苏中。但临床偶尔遇到气管插管困难的病人,其发生率约为1%~4%,插管失败率约为1∶2303[1]。对于困难插管病人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插管,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尤其是那些事先未曾预料到困难气管插管的病人,若能采用一种无创、操作简单而又切实可行的方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插管,将大大减少病人缺氧和CO2蓄积的发生,以及插管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组织、器官的损伤。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8例ASA1~4级患者,男性13例,女性5例,体重68~105公斤。胆囊切除术4例、甲状腺腺瘤切除术3例,颅内血肿清除术2例,胃癌根治术2例,声带息肉切除术1例,腰椎内固定术1例,前列腺电切术1例,肾切除术1例,抢救气管插管3例。全麻诱导药物为异丙酚、芬太尼、万可松。所有病例均在直接喉镜下发现无法暴露声门,试插3次以上均告失败,经面罩加压给氧后改用本法行气管插管。
1.2 插管操作
1.2.1 导管准备:取常用双腔气管导管中配带的长480mm、直径4mm的铝质管芯,在距一端2cm处弯曲成90度作为尾端,再取一根16#无菌吸痰管剪去塑料接头套在铝质管芯另一端,吸痰管尖端伸出1cm,并用圆针细线接扎封口(或在吸痰管外壁上结扎2道,以防铝质管芯前端滑出,损伤气道黏膜)。使用时把气管导管的接头先取下,把导管套在引导器的尾端,把露出的15cm管芯勾成适当弧度。在铝质管芯及及吸痰管表面均涂抹石蜡油以润滑。
1.2.2 病人平卧,取经典式喉镜头位,术者左手持喉镜暴露咽喉部,助手帮助向上、向后按压患者甲状软骨,术者右手持在引导器中部气管导管约10cm处,以其勾状前端于会厌下方探查声门的位置,并向前推进。进入声门的征象为引导管芯推进时有沿气管环滑动的感觉,颈前按压的助手可感觉到导管从手指下滑过,部分病人有呛咳出现。继续推进3~5cm,由助手左手固定管芯,右手推进导管到适当深度,退出引导管芯。如推进时遇阻可稍微后退逆时针旋转管芯90度再推进,进入声门后顺时针转回原位。
1.2.3 连接麻醉机,听诊呼吸音以证实导管位置。
2 结果
采用本法插管后18例患者中,1次成功14例,2次成功4例,历时1~3分钟,成功率100%。术后随访未见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
3 讨论
气管插管是临床上进行气道管理的主要方法。困难插管如估计不足或处理不当则会威胁生命,困难插管可导致严重缺氧和CO2蓄积,并继发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脑缺氧死亡,是临床麻醉的一个重要课题。
困难气道根据直接喉镜下暴露声门的情况可分为4级(Cormack-Lehane喉头分级)[2]:1级见到整个声门;2级见到声门的后半部;3级只能见到会厌;4级只能见到软腭。引起气管插管困难的原因很多,本组18例中肥胖颈粗短者5例,上切牙前凸者3例,喉结突起者2例,会厌发育异常者3例,甲頜距离短者2例,颈部活动受限者3例。所有病例均≥3级。
麻醉前对困难插管的预测和判定十分重要,对术前预测为插管困难的病例,宜在完善表麻后行清醒插管。解决困难插管的技术有:盲探插管、逆行引导插管、纤维光导喉镜、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插管、光索引导插管、喉罩、食管气管联合导管以及微创气管切开等。
在麻醉事故死亡病例中,约30%与困难气道处理失败有关[3]。麻醉诱导后出现未预料到的困难气管插管,应先保持呼吸道通畅,利用面罩维持正常通气,保证正常氧合和排出CO2。反复插管可导致喉头出血、水肿,甚至导致面罩通气困难。[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股骨近端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下一个医学论文: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
|
|
|
|
|
|
|